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6页 |
1.1 甾体皂苷 | 第18页 |
1.2 薯蓣皂素 | 第18-19页 |
1.3 黄姜 | 第19-20页 |
1.4 黄姜转化薯蓣皂素的生产工艺 | 第20-23页 |
1.4.1 传统生产工艺 | 第20页 |
1.4.2 生物法制备薯蓣皂素生产工艺 | 第20-23页 |
1.4.2.1 微生物转化法及复合物法制备薯蓣皂素生产工艺 | 第21-22页 |
1.4.2.2 酶转化法制备薯蓣皂素生产工艺 | 第22-23页 |
1.5 本文的立项依据及研究思路 | 第23-26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第二章 生物法制备薯蓣皂素的初步探究 | 第26-45页 |
2.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1.3 实验菌种 | 第27页 |
2.2 微生物转化法制备薯蓣皂素 | 第27-31页 |
2.2.1 薯蓣皂素和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27-28页 |
2.2.1.1 薯蓣皂素标准曲线 | 第27页 |
2.2.1.2 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27-28页 |
2.2.2 米曲霉固态发酵黄姜转化皂苷 | 第28-30页 |
2.2.2.1 斜面培养基的制备 | 第28页 |
2.2.2.2 种子培养基的制备 | 第28页 |
2.2.2.3 固态发酵培养基的配制 | 第28-29页 |
2.2.2.4 接种和发酵培养 | 第29页 |
2.2.2.5 菌体破碎 | 第29页 |
2.2.2.6 发酵粗酶液的提取 | 第29页 |
2.2.2.7 发酵粗酶酶解反应 | 第29-30页 |
2.2.2.8 薯蓣皂素的提取及检测 | 第30页 |
2.2.3 黑曲霉发酵 | 第30-31页 |
2.2.3.1 发酵培养基的配制 | 第30页 |
2.2.3.2 接种和发酵培养 | 第30-31页 |
2.2.3.3 发酵粗酶液的提取 | 第31页 |
2.2.3.4 发酵粗酶酶解反应 | 第31页 |
2.2.3.5 薯蓣皂素的提取及检测 | 第31页 |
2.3 酶转化法制备薯蓣皂素 | 第31-35页 |
2.3.1 缓冲液的配制 | 第32-33页 |
2.3.2 淀粉酶 | 第33页 |
2.3.3 糖化酶 | 第33页 |
2.3.4 果胶酶 | 第33-34页 |
2.3.5 木聚糖苷酶 | 第34页 |
2.3.6 纤维素酶 | 第34页 |
2.3.7 β-葡萄糖苷酶酶 | 第34-35页 |
2.3.8 柚苷酶 | 第35页 |
2.3.9 复配酶工艺 | 第35页 |
2.4 复合转化法制备薯蓣皂素实验内容 | 第35-36页 |
2.4.1 商品化酶酶解过程 | 第36页 |
2.4.2 发酵粗酶液酶解过程 | 第36页 |
2.4.3 薯蓣皂素的提取及检测 | 第36页 |
2.5 微生物转化及复合法制备薯蓣皂素工艺探究 | 第36-42页 |
2.5.1 薯蓣皂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6-37页 |
2.5.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7-38页 |
2.5.3 米曲霉固态发酵转化黄姜 | 第38-40页 |
2.5.4 黑曲霉发酵黄姜转化皂苷 | 第40-42页 |
2.6 酶转化法制备薯蓣皂素结果探究 | 第42-43页 |
2.7 生物法制备薯蓣皂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复配酶法制备薯蓣皂素的清洁生产工艺 | 第45-66页 |
3.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45页 |
3.1.1 实验所用试剂和材料 | 第45页 |
3.1.2 实验所用仪器 | 第45页 |
3.2 实验内容 | 第45-49页 |
3.2.1 标准酸解法实验工艺 | 第45-46页 |
3.2.2 复配酶法工艺反应工艺的优化 | 第46页 |
3.2.3 复配酶法工艺反应中温度、pH、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46-47页 |
3.2.4 复配酶工艺固液比、酶用量的优化 | 第47页 |
3.2.5 复配酶法复合酸解法工艺 | 第47页 |
3.2.6 复配酶法工艺产物的结构鉴定 | 第47页 |
3.2.7 复配酶法工艺的结构表征 | 第47-48页 |
3.2.8 复配酶法工艺中皂苷的分布 | 第48页 |
3.2.9 复配酶法工艺中转化通路的研究 | 第48页 |
3.2.10 复配酶法制备薯蓣皂素工艺放大 | 第48页 |
3.2.11 复配酶法降低成本解决方案的实验探究 | 第48-49页 |
3.3 复配酶制备薯蓣皂素结果探究 | 第49-66页 |
3.3.1 标准酸解法 | 第49-50页 |
3.3.2 复配酶法工艺条件中糊化及复配酶反应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50-52页 |
3.3.3 复配酶法工艺反应中温度、pH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52页 |
3.3.4 复配酶法工艺固液比、酶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52-54页 |
3.3.5 复配酶法复合酸法工艺 | 第54页 |
3.3.6 复配酶法工艺产物结构鉴定 | 第54-56页 |
3.3.7 复配酶法工艺处理结构表征-TGA | 第56-57页 |
3.3.8 复配酶法工艺处理结构表征-FTIR | 第57页 |
3.3.9 复配酶法工艺中皂苷的转化通路 | 第57-59页 |
3.3.10 复配酶法处理后对皂苷分布的研究 | 第59-61页 |
3.3.11 复配酶法制备薯蓣皂素工艺放大研究 | 第61页 |
3.3.12 复配酶法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探究 | 第61-64页 |
3.3.13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一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72-74页 |
附录二 实验仪器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8-79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