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剩余活性污泥概述 | 第8-11页 |
1.1.1 剩余活性污泥的来源 | 第8页 |
1.1.2 剩余活性污泥的组成 | 第8-9页 |
1.1.3 剩余活性污泥的危害 | 第9-10页 |
1.1.4 剩余活性污泥的处置现状 | 第10-11页 |
1.2 剩余活性污泥的吸附特性及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1 剩余活性污泥对重金属的吸附研究 | 第11页 |
1.2.2 剩余活性污泥的吸附机理 | 第11-12页 |
1.2.3 影响剩余活性污泥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因素 | 第12-13页 |
1.3 重金属污染概述 | 第13-16页 |
1.3.1 重金属污染来源与危害 | 第13页 |
1.3.2 重金属污染处理方法 | 第13-16页 |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剩余活性污泥的性质及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2.1 剩余活性污泥基本性质分析 | 第18-19页 |
2.1.1 污泥含水率 | 第18页 |
2.1.2 污泥挥发分 | 第18页 |
2.1.3 污泥pH值 | 第18页 |
2.1.4 污泥样品消解及金属离子含量测定 | 第18-19页 |
2.2 实验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2.2.1 铅的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2.2.2 镉的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2.2.3 剩余活性污泥对铅、镉的吸附实验 | 第21页 |
2.2.4 剩余活性污泥中铅、镉的解析实验 | 第21-22页 |
2.2.5 吸附特性研究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剩余活性污泥对重金属镉和铅的吸附 | 第23-40页 |
3.1 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3.2 剩余活性污泥吸附铅、镉的单因素实验 | 第24-35页 |
3.2.1 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24-26页 |
3.2.2 投加量的影响 | 第26-29页 |
3.2.3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29-32页 |
3.2.4 温度的影响 | 第32-35页 |
3.3 剩余活性污泥对铅、镉的吸附正交实验 | 第35-38页 |
3.3.1 铅的正交实验及结果 | 第35-36页 |
3.3.2 镉的正交实验及结果 | 第36-38页 |
3.4 铅镉共存对吸附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剩余污泥对Pb~(2+)和Cd~(2+)的吸附特性研究 | 第40-52页 |
4.1 等温吸附模型及拟合 | 第40-43页 |
4.1.1 等温吸附模型 | 第40-41页 |
4.1.2 吸附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41-43页 |
4.2 吸附动力学 | 第43-46页 |
4.2.1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43页 |
4.2.2 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及分析 | 第43-46页 |
4.3 吸附热力学 | 第46-47页 |
4.4 铅、镉共存条件下污泥吸附铅、镉的热力学 | 第47-49页 |
4.5 吸附机理探究 | 第49-50页 |
4.6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剩余活性污泥中重金属的去除 | 第52-56页 |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2页 |
5.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5.2.1 盐酸对Pb~(2+)、Cd~(2+)的解吸 | 第52-54页 |
5.2.2 柠檬酸对Pb~(2+)、Cd~(2+)的解吸 | 第54-55页 |
5.2.3 EDTA对Pb~(2+)、Cd~(2+)的解吸 | 第55页 |
5.3 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