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理论价值 | 第8-9页 |
2.现实意义 | 第9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对学力内涵的界定 | 第9-10页 |
2.学力状况的调查与学力低下的争论 | 第10-11页 |
3.学力观与学习指导要领的关系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六) 论文新意与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1.论文新意 | 第12页 |
2.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一、学力、学力观与基础教育课程 | 第13-17页 |
(一) 学力 | 第13-14页 |
1.汉语中的"学力" | 第13页 |
2.英语中的"学力" | 第13页 |
3.日语中的"学力" | 第13-14页 |
(二) 学力观 | 第14-16页 |
1.从纵向维度划分的学力观 | 第14-15页 |
2.从横向维度划分的学力观 | 第15-16页 |
(三) 学力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第16-17页 |
二、传统学力观与1958年、1968年、1977年的学习指导要领 | 第17-22页 |
(一) 20世纪50年代的学力观与1958年的学习指导要领 | 第17-18页 |
·世纪50年代的学力论争 | 第17-18页 |
·年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 | 第18页 |
(二) 20世纪60年代的学力观与1968年的学习指导要领 | 第18-19页 |
·世纪60年代的学力论争 | 第18-19页 |
·年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 | 第19页 |
(三) 20世纪70年代的学力观与1977年的学习指导要领 | 第19-22页 |
·世纪70年代的学力论争 | 第19-20页 |
·年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 | 第20-22页 |
三、新学力观与1989年、1998年、2008年的学习指导要领 | 第22-32页 |
(一) 新学力观的与传统学力观的区别 | 第22-23页 |
1.强调"积极性" | 第22-23页 |
2.强调主体性的学习、思考能力 | 第23页 |
3.重视学生的个性,即多元化和多样化 | 第23页 |
(二) 新学力观产生的背景 | 第23-25页 |
1.内部因素 | 第23-24页 |
2.外部因素 | 第24-25页 |
(三) "新学力观"与1989年的学习指导要领 | 第25-26页 |
(四) "生存能力"与1998年的学习指导要领 | 第26-27页 |
(五) "切实的学力"与2008年的学习指导要领 | 第27-32页 |
四、新学力观与基础教育课程的各方面改革 | 第32-40页 |
(一) 新学力观与基础教育课程目标 | 第32-33页 |
1."新学力观"与1989年的课程目标 | 第32页 |
2."生存能力"与1998年的课程目标 | 第32页 |
3."切实的学力"与2008年的课程目标 | 第32-33页 |
(二) 新学力观与基础教育课程设置 | 第33-34页 |
1.开设综合学习时间 | 第33-34页 |
2.削减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 | 第34页 |
(三) 新学力观与基础教育课程内容 | 第34-37页 |
(四) 新学力观与基础教育课程实施 | 第37-38页 |
1.课堂教学中学生角色的转变 | 第37页 |
2.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 第37-38页 |
3.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 | 第38页 |
(五) 新学力观与基础教育课程评价 | 第38-40页 |
1.新学力观与评价对象的转变 | 第38页 |
2.新学力观与评价标准的转变 | 第38-39页 |
3.新学力观与评价方法的转变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4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