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管县改革进程中的市县竞合模式比较研究--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1-1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2.1 省管县改革研究 | 第15-17页 |
2.2 市县关系研究 | 第17-21页 |
2.2.1 国外市县关系 | 第17-19页 |
2.2.2 国内市县关系 | 第19-21页 |
2.3 地方政府间竞争与合作研究 | 第21-24页 |
2.3.1 地方政府间竞争 | 第21页 |
2.3.2 地方政府间合作 | 第21-22页 |
2.3.3 地方政府间竞合关系 | 第22-24页 |
3 资源依赖理论及其适用性 | 第24-28页 |
3.1 资源依赖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3.2 资源依赖理论的适用性考察 | 第25-28页 |
4 省管县改革进程中市县竞合模式的分类 | 第28-35页 |
4.1 省管县改革的两个重要维度 | 第28-30页 |
4.1.1 财政维度 | 第28-29页 |
4.1.2 行政维度 | 第29-30页 |
4.2 省管县改革实践形态 | 第30-33页 |
4.3 市县竞合模式的分类 | 第33-35页 |
5 市管县体制下的市县竞合模式 | 第35-42页 |
5.1 市管县体制的基本框架 | 第35-36页 |
5.2 行政主导型市县竞合模式 | 第36-39页 |
5.2.1 案例描述与分析 | 第36-38页 |
5.2.2 市县竞合特点 | 第38-39页 |
5.3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9-42页 |
5.3.1 压制了县级积极性 | 第39-40页 |
5.3.2 束缚了县域经济发展 | 第40页 |
5.3.3 拉大了城乡差距 | 第40-42页 |
6 省管县改革过渡时期的市县竞合模式 | 第42-50页 |
6.1 过渡时期的市县关系变革 | 第42-44页 |
6.1.1 财政关系 | 第42-43页 |
6.1.2 权力关系 | 第43页 |
6.1.3 公共行政关系 | 第43-44页 |
6.1.4 利益关系 | 第44页 |
6.2 混合型市县竞合模式 | 第44-48页 |
6.2.1 案例描述与分析 | 第44-47页 |
6.2.2 市县竞合特点 | 第47-48页 |
6.3 当前存在主要问题 | 第48-50页 |
6.3.1 市县关系紧张 | 第48-49页 |
6.3.2 区域协调困难 | 第49页 |
6.3.3 行政关系扭曲影响市县竞合 | 第49-50页 |
7 省管县体制下的市县竞合模式 | 第50-56页 |
7.1 省管县体制的基本框架 | 第50页 |
7.2 市场主导型市县竞合模式 | 第50-54页 |
7.2.1 案例描述与分析 | 第51-52页 |
7.2.2 市县竞合特点 | 第52-54页 |
7.3 当前存在主要问题 | 第54-56页 |
7.3.1 恶性竞争加剧 | 第54页 |
7.3.2 公共事务方面合作不足 | 第54-55页 |
7.3.3 区域发展依然不够协调 | 第55-56页 |
8 三种市县竞合模式的比较 | 第56-61页 |
8.1 竞合主体地位的比较 | 第56-58页 |
8.2 竞合主体自主性的比较 | 第58-59页 |
8.3 相互依赖关系的比较 | 第59-60页 |
8.4 市县竞合运行机制的比较 | 第60-61页 |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1-67页 |
9.1 结论 | 第61-63页 |
9.2 政策建议 | 第63-67页 |
9.2.1 转变政府职能 | 第63-64页 |
9.2.2 重新定位市县角色 | 第64-65页 |
9.2.3 建立政府间多方协商的合作平台 | 第65页 |
9.2.4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