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9页 |
1.2.1 可证明安全性理论 | 第14-15页 |
1.2.2 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 | 第15-21页 |
1.2.3 密钥隔离密码体制 | 第21-29页 |
1.3 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29-32页 |
1.3.1 主要工作 | 第29-30页 |
1.3.2 结构安排 | 第30-32页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第32-43页 |
2.1 数学基础 | 第32-34页 |
2.1.1 双线性对 | 第32-33页 |
2.1.2 椭圆曲线群 | 第33页 |
2.1.3 复杂性假设 | 第33-34页 |
2.2 基于身份的签名方案 | 第34-39页 |
2.2.1 Paterson-Schuldt的签名方案 | 第34-35页 |
2.2.2 Hess基于身份的签名方案 | 第35页 |
2.2.3 Paterson基于身份的签名方案 | 第35-36页 |
2.2.4 Cha-Cheon基于身份的签名方案 | 第36页 |
2.2.5 Cheng-Liu-Wang基于身份的签名方案 | 第36-37页 |
2.2.6 Chai-Cao-Dong的签名方案 | 第37-39页 |
2.3 基于身份的签密方案 | 第39-41页 |
2.3.1 Libert-Quisquater基于身份的签密方案 | 第40页 |
2.3.2 Chow-Yiu-Hui-Chow基于身份的签密方案 | 第40-41页 |
2.4 基于身份的认证密钥协商方案 | 第41-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基于身份的密钥隔离签密改进方案 | 第43-61页 |
3.1 Yu等的基于身份的签密方案 | 第43-49页 |
3.1.1 形式化定义 | 第43-44页 |
3.1.2 方案的描述 | 第44-45页 |
3.1.3 方案的分析 | 第45-46页 |
3.1.4 Li等的改进方案 | 第46-47页 |
3.1.5 Li等改进方案的证明 | 第47-49页 |
3.2 改进的基于身份的密钥隔离签密协议 | 第49-60页 |
3.2.1 Chen等基于身份的密钥隔离签密方案 | 第49-54页 |
3.2.2 改进的方案 | 第54-6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基于身份的无双线性对的密钥隔离签名方案 | 第61-74页 |
4.1 基于身份的签名方案 | 第61-67页 |
4.1.1 形式化定义 | 第61-62页 |
4.1.2 Liu等无双线性对的签名方案 | 第62-63页 |
4.1.3 Liu等签名方案的分析 | 第63-65页 |
4.1.4 Liu等签名方案的扩展 | 第65-67页 |
4.2 基于身份的密钥隔离签名方案 | 第67-73页 |
4.2.1 形式化定义 | 第67-69页 |
4.2.2 方案的描述 | 第69-70页 |
4.2.3 方案的分析 | 第70-72页 |
4.2.4 性能分析 | 第72-7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基于身份的密钥隔离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 第74-93页 |
5.1 Cao等基于身份的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 第74-84页 |
5.1.1 形式化定义 | 第74-78页 |
5.1.2 协议描述 | 第78-79页 |
5.1.3 安全证明 | 第79-84页 |
5.2 基于身份的密钥隔离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 第84-87页 |
5.2.1 形式化定义 | 第84-85页 |
5.2.2 安全要求 | 第85-86页 |
5.2.3 协议描述 | 第86-87页 |
5.2.4 安全分析 | 第87页 |
5.3 基于身份的分层密钥协商协议 | 第87-92页 |
5.3.1 分层密钥协商方案的安全模型 | 第87-89页 |
5.3.2 Guo等基于身份的分层密钥协商协议 | 第89-90页 |
5.3.3 Guo等方案分析 | 第90-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总结 | 第93-94页 |
6.2 展望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09-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