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网络舆论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治理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导论第10-26页
    一、课题的研究缘由和研究意义第10-14页
        (一) 课题的研究缘由第10-12页
        (二)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2-14页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3页
        (一)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第14-18页
        (二)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第18-23页
    三、研究方法、思路、特色及创新之处第23-26页
        (一) 研究方法第23-24页
        (二) 研究思路第24-25页
        (三)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第25-26页
第一章 网络舆论和治理理论概述第26-56页
    第一节 网络舆论的基本问题第26-38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舆论的科学认识第26-28页
        二、舆论概念的历史演变与当代释义第28-32页
        三、网络舆论的涵义和特点第32-35页
        四、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第35-38页
    第二节 治理理论及在中国的适用性第38-48页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理论及治理意蕴第39-41页
        二、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第41-43页
        三、“治理”概念的创新价值和政府治理的涵义第43-46页
        四、治理理论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政府治理实践第46-48页
    第三节 网络舆论与政府治理的互动关系第48-56页
        一、网络舆论为治理理论提供了新视角第48-51页
        二、政府治理创新是网络舆论功用理性发挥的必然前提第51-56页
第二章 网络舆论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治理基础第56-86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舆论治理功用思想及其发展第56-59页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舆论治理功用的阐述第56-58页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舆论治理功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第58-59页
    第二节 中国政府治理社会基础的两极走向第59-65页
        一、网络舆论有效提升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水平第60-63页
        二、网络舆论可能导致网络公共领域的生态失衡第63-65页
    第三节 中国政府公共权力结构的转型第65-72页
        一、网络舆论推动公共权力结构从控制型向参与型转变第66-67页
        二、网络舆论促使公共权力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型发展第67-68页
        三、网络舆论创制了公共权力监督制约的新形式第68-72页
    第四节 中国政府巩固权威的挑战及机遇第72-80页
        一、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第72-76页
        二、网络舆论挑战地方政府权威的案例分析—以钱云会事件为例第76-78页
        三、网络舆论是政府巩固权威的契机第78-80页
    第五节 中国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网络舆论影响第80-86页
        一、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积极影响第80-82页
        二、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效果的积极影响第82-84页
        三、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消极影响第84-86页
第三章 网络舆论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治理理念第86-103页
    第一节 中国政府治理理念转变的内因外由第86-90页
        一、网络舆论对政府传统治理理念积弊的冲击第86-87页
        二、网络技术普及的客观要求第87-88页
        三、网络舆论放大社会张力下的现实要求第88-90页
    第二节 网络舆论背景下中国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变第90-103页
        一、从垄断性治理理念转向协同性治理理念第90-92页
        二、从官本位意识转向公民本位理念第92-96页
        三、从管制理念转向服务理念第96-99页
        四、从效率理念转向责任理念第99-103页
第四章 网络舆论视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第103-131页
    第一节 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第103-111页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参与”思想与参与式治理理论第103-107页
        二、协商治理理论第107-111页
    第二节 中国政府“协商—参与”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第111-116页
        一、中国政府“协商—参与”治理模式的现实基础第111-112页
        二、参与式治理在中国的实践第112-113页
        三、协商治理在中国的实践第113-114页
        四、参与式治理和协商治理的衔接与互补第114-116页
    第三节 网络舆论背景下“协商—参与”治理模式的基础条件第116-123页
        一、培育成熟的网络参与主体第117-120页
        二、建设中国特色的参与型政治文化第120-121页
        三、构建合理的网络参与伦理环境第121-122页
        四、跟进和完善网络参与立法第122-123页
    第四节 “协商—参与”治理模式自上而下的推动第123-127页
        一、提升制度自我革新和吸纳能力第124-125页
        二、从控制到对话的转变第125-126页
        三、促进自由表达和规范的平衡第126-127页
    第五节 “协商—参与”治理模式自下而上的践行第127-131页
        一、组织化“协商—参与”:从“共同体模式”到“自组织模式”第128-129页
        二、拓宽基层“协商—参与”的渠道第129-131页
第五章 网络舆论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治理形态第131-159页
    第—节 电子治理的基本内涵与主要范畴第131-134页
        一、电子治理的基本内涵第131-133页
        二、电子治理的主要范畴第133-134页
    第二节 网络舆论背景下中国电子治理的必然和实然第134-140页
        一、网络舆论视域下中国电子治理的必然性第134-136页
        二、网络舆论视域下中国电子治理的实然性第136-140页
    第三节 网络舆论背景下创新政府治理形态的路径选择第140-159页
        一、确立“顶层设计”与地方积极性结合的电子治理发展模式第141-142页
        二、实施网络舆论与电子治理互动的保障性措施第142-145页
        三、强化电子治理的核心运行机制第145-147页
        四、拓展电子治理的实现路径第147-159页
结语第159-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76页
在读期间相关科研成果第176-177页
致谢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农村基层互动治理研究
下一篇:“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湖南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