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36页 |
1.1 阿片系统 | 第9页 |
1.2 内源性阿片肽 | 第9-10页 |
1.3 阿片受体和MOP受体 | 第10-13页 |
1.4 内吗啡肽作用机制 | 第13-14页 |
1.5 内吗啡肽分布 | 第14-15页 |
1.6 内吗啡肽的生物学效应 | 第15-20页 |
1.6.1 疼痛 | 第16-17页 |
1.6.2 代谢 | 第17-19页 |
1.6.3 受体结合 | 第19-20页 |
1.7 内吗啡肽的非镇痛效应 | 第20-23页 |
1.7.1 呼吸 | 第20页 |
1.7.2 心血管 | 第20页 |
1.7.3 胃肠 | 第20-21页 |
1.7.4 免疫 | 第21-22页 |
1.7.5 CNS | 第22页 |
1.7.6 对自发活动的影响 | 第22页 |
1.7.7 基因治疗 | 第22-23页 |
1.8 阿片类镇痛剂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9 对内吗啡的修饰改造 | 第25-34页 |
1.9.1 构效关系研究 | 第25-27页 |
1.9.2 重要的专利改造 | 第27-29页 |
1.9.3 环化修饰 | 第29-30页 |
1.9.4 糖基化 | 第30-32页 |
1.9.5 脂化 | 第32-33页 |
1.9.6 潜在治疗应用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二章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含(ph)Map的内吗啡肽-1及其类似物的设计合成 | 第39-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3.1.1 化学合成试剂 | 第39页 |
3.1.2 仪器 | 第39页 |
3.2 非天然氨基酸Boc-(ph)Map-NH_2的合成 | 第39-40页 |
3.3 类似物化学合成方法 | 第40-46页 |
3.3.1 合成路线 | 第40-41页 |
3.3.2 EM-1(Tyr-Pro-Trp-Phe-NH_2)的合成 | 第41-42页 |
3.3.3 EM-2(Tyr-Pro-Phe-Phe-NH_2)的合成 | 第42页 |
3.3.4 H-Tyr-Pro-Trp-(Ph)Map-NH_2的合成 | 第42-44页 |
3.3.5 H-Tyr-D-Ala-Trp-(Ph)Map-NH_2的合成 | 第44-45页 |
3.3.6 H-Tyr-D-Ala-Gly-(Ph)Map-NH_2的合成 | 第45页 |
3.3.7 H-Tyr-D-Ala-(Ph)Map-NH_2的合成 | 第45-46页 |
3.3.8 H-Tyr-NMe-D-Ala-Trp-(Ph)Map-NH_2的合成 | 第46页 |
3.3.9 H-Dmt-NMe-D-Ala-Trp-(Ph)Map-NH_2的合成 | 第46页 |
3.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EMs及含(ph)Map~4-EM-1类似物药理学活性测定 | 第48-6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48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4.2 放射性配体结合实验 | 第48-50页 |
4.2.1 材料与仪器 | 第48-49页 |
4.2.2 MOR-HEK293和DOR-HEK293细胞培养 | 第49页 |
4.2.3 亲和实验 | 第49-50页 |
4.3 离体生物学活性测定实验 | 第50-51页 |
4.3.1 离体器官营养液配制(g/L) | 第50页 |
4.3.2 小鼠输精管实验(MVD) | 第50页 |
4.3.3 离体豚鼠回肠实验(GPI) | 第50-51页 |
4.4 离体酶解稳定性实验 | 第51-52页 |
4.4.1 脑质膜制备 | 第51页 |
4.4.2 脑膜蛋白孵育实验 | 第51-52页 |
4.4.3 RP-HPLC分析 | 第52页 |
4.5 镇痛实验—小鼠温浴甩尾实验 | 第52-53页 |
4.6 结果 | 第53-58页 |
4.6.1 放射性配体结合实验 | 第53-54页 |
4.6.2 离体生物活性检测 | 第54-55页 |
4.6.3 离体酶解稳定性 | 第55-56页 |
4.6.4 镇痛实验 | 第56-58页 |
4.7 讨论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2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