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类型学的西安顺城巷公共开放空间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1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11-12页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9页
        1.3.1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2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6-19页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框架第19-21页
        1.4.1 课题研究的方法第19-20页
        1.4.2 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第20-21页
2 相关理论概述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第21-35页
    2.1 类型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第21-27页
        2.1.1 类型学概述第21页
        2.1.2 类型学的起源和发展第21-22页
        2.1.3 类型学的种类第22页
        2.1.4 城市类型学与罗伯·克里尔第22-25页
        2.1.5 类型学的典型特点与研究方法第25-27页
    2.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相关理论与研究对象第27-31页
        2.2.1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相关概念第27-28页
        2.2.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类型第28-29页
        2.2.3 公共空间与城市生活第29-31页
        2.2.4 本文的研究对象第31页
    2.3 基于城市类型学的顺城巷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思路第31-33页
        2.3.1 本文研究的逻辑与步骤第31-32页
        2.3.2 本文分析的方式方法第32-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5页
3 西安与顺城巷的历史变迁第35-45页
    3.1 西安城市历史变迁概述第35-38页
    3.2 西安顺城巷历史变迁概述第38-43页
        3.2.1 隋唐时期皇城空间格局下的顺城巷第38-39页
        3.2.2 宋元时期的顺城巷第39-40页
        3.2.3 明清时期的顺城巷第40-42页
        3.2.4 民国时期的顺城巷第42-43页
    3.3 顺城巷公共开放空间的历史演变与传承第43-44页
        3.3.1 空间的历史演变第43-44页
        3.3.2 空间的历史传承第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4 顺城巷及周边的空间现状与公共开放空间的类型第45-63页
    4.1 顺城巷及周边现状的研究区域第45-46页
    4.2 顺城巷及周边的空间现状第46-54页
        4.2.1 顺城巷周边的建筑概况第46-50页
        4.2.2 顺城巷及周边的公共开放空间概况第50-54页
        4.2.3 顺城巷区段本文主要研究对象第54页
    4.3 顺城巷及周边的公共开放空间类型第54-62页
        4.3.1 顺城巷及周边的广场空间概况第54-55页
        4.3.2 顺城巷及周边的广场空间类型第55-59页
        4.3.3 顺城巷及周边的街巷空间概况第59-61页
        4.3.4 顺城巷的街巷空间类型第61-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5 顺城巷沿线公共开放空间案例分析研究第63-119页
    5.1 顺城东路北街巷空间分析研究第64-70页
        5.1.1 街巷空间概述第64-65页
        5.1.2 街巷空间模式分析第65-69页
        5.1.3 街巷空间模式与空间活力分析第69-70页
    5.2 顺城东路南街巷空间分析研究第70-76页
        5.2.1 街巷空间概述第70-71页
        5.2.2 街巷空间模式分析第71-75页
        5.2.3 街巷空间模式与空间活力分析第75-76页
    5.3 顺城南路西街巷空间分析研究第76-83页
        5.3.1 街巷空间概述第76-77页
        5.3.2 街巷空间模式分析第77-82页
        5.3.3 街巷空间模式与空间活力分析第82-83页
    5.4 下马陵的街巷空间分析研究第83-91页
        5.4.1 街巷空间概述第83-84页
        5.4.2 街巷空间模式分析第84-89页
        5.4.3 街巷空间模式与空间活力分析第89-91页
    5.5 南马道巷街巷空间分析研究第91-98页
        5.5.1 街巷空间概述第91-93页
        5.5.2 街巷空间模式分析第93-97页
        5.5.4 街巷空间模式与空间活力分析第97-98页
    5.6 顺城北路西的街巷空间分析研究第98-105页
        5.6.1 街巷空间概况第98-100页
        5.6.2 街巷空间模式分析第100-104页
        5.6.4 街巷空间模式与空间活力分析第104-105页
    5.7 永宁门内广场空间分析研究第105-112页
        5.7.1 广场空间概述第105-106页
        5.7.2 广场空间模式分析第106-110页
        5.7.3 广场空间模式与空间活力分析第110-112页
    5.8 广仁寺广场空间分析研究第112-118页
        5.8.1 广场空间概述第112-113页
        5.8.2 广场空间模式分析第113-116页
        5.8.3 广场空间模式与空间活力分析第116-118页
    5.9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6 类型学视角下顺城巷区段公共开放空间类型分析第119-149页
    6.1 类型学视角下顺城巷公共开放空间平面形态的类型分析第119-123页
        6.1.1 宏观视角下的顺城巷平面类型第120-122页
        6.1.2 微观视角下的顺城巷平面变化类型第122-123页
    6.2 类型学视角下顺城巷公共开放空间剖面形态的类型分析第123-135页
        6.2.1 顺城巷公共开放空间的剖面类型第124-131页
        6.2.2 顺城巷公共开放空间尺度与比例类型第131-135页
    6.3 类型学视角下顺城巷公共开放空间界面类型分析第135-144页
        6.3.1 顺城巷公共开放空间立面类型第135-139页
        6.3.2 顺城巷公共开放空间界面的层次性类型第139-142页
        6.3.3 顺城巷公共开放空间界面的连续性类型第142-144页
    6.4 类型学视角下顺城巷沿线公共开放空间的组合类型分析第144-148页
        6.4.1 顺城巷公共开放空间居中交汇的组合类型第146-147页
        6.4.2 顺城巷公共开放空间侧边交汇的组合类型第147-148页
    6.5 本章小节第148-149页
7 类型学视角下顺城巷公共开放空间特点与不足和改进建议第149-165页
    7.1 不同空间类型的特点和优势第149-153页
        7.1.1 平面形态类型的特点和优势第149-151页
        7.1.2 剖面形态类型的特点和优势第151-152页
        7.1.3 空间界面类型的特点和优势第152页
        7.1.4 空间组合类型的特点和优势第152-153页
    7.2 不同空间类型中存在的不足第153-160页
        7.2.1 平面形态类型中存在的问题第153-156页
        7.2.2 剖面空间类型中存在的问题第156-158页
        7.2.3 空间界面类型中存在的问题第158-160页
        7.2.4 空间组合类型中存在的问题第160页
    7.3 顺城巷公共开放空间的改进建议第160-163页
        7.3.1 延续公共开放空间类型的特点与优势第160-161页
        7.3.2 改善公共开放空间类型问题第161-163页
    7.4 本章小结第163-165页
8 结语第165-169页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65-166页
    8.2 本文的贡献与不足第166-167页
    8.3 后期发展与展望第167-169页
致谢第169-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75页
附录1第175-181页
附录2第181-183页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第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遗址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研究--以西安地区为例
下一篇:“多规协调”下小城市规划区空间布局研究--以古浪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