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缘由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和趋势 | 第12-15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研究趋势 | 第14-15页 |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4.1 文化 | 第16-17页 |
1.4.2 文化传播 | 第17-18页 |
1.5 孔子学院是特殊的文化传播者 | 第18-21页 |
1.5.1 汉语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 第18-19页 |
1.5.2 孔子学院秉承语言与文化并重的教学理念 | 第19页 |
1.5.3 汉语是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的工具 | 第19-21页 |
第2章 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领域 | 第21-33页 |
2.1 汉语教学 | 第21-26页 |
2.1.1 课程 | 第21-24页 |
2.1.2 教师 | 第24-25页 |
2.1.3 教材 | 第25-26页 |
2.2 文化活动 | 第26-31页 |
2.2.1 面向蒙古国大、中学校 | 第26-28页 |
2.2.2 面向蒙古国主流精英 | 第28-30页 |
2.2.3 面向蒙古国社区民众 | 第30-31页 |
2.3 印刷出版物 | 第31-33页 |
第3章 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效果调查 | 第33-46页 |
3.1 调查样本结构 | 第33-34页 |
3.2 调查数据分析 | 第34-45页 |
3.2.1 汉语学习动机 | 第34-36页 |
3.2.2 乐于接受的教学语言和教师 | 第36-38页 |
3.2.3 对中国的基本情况的认知、对华态度和行为 | 第38-40页 |
3.2.4 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态度与行为 | 第40-43页 |
3.2.5 中国文化传播渠道 | 第43-45页 |
3.3 调查结论 | 第45页 |
3.4 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特点 | 第45-46页 |
第4章 启示与思考:孔子学院文化传播要融入蒙古社会 | 第46-51页 |
4.1 融入的重要性 | 第46页 |
4.2 融入存在的障碍 | 第46-48页 |
4.2.1 语言问题 | 第46-47页 |
4.2.2 身份问题 | 第47-48页 |
4.2.3 意识形态问题 | 第48页 |
4.3 融入的路径 | 第48-51页 |
4.3.1 汉语教学融入当地教育体系 | 第48-49页 |
4.3.2 文化活动融入蒙古国当地文化 | 第49-50页 |
4.3.3 孔子学院融入所在高校、社会各界 | 第50-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中文版) | 第52-57页 |
附录二:调查问卷(蒙文版) | 第57-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