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PPP项目后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PPP项目后评价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国内PPP项目后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 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综述 | 第21-32页 |
2.1 PPP项目过程后评价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2.1.2 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 | 第22-24页 |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4页 |
2.1.4 绩效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2.1.5 物有所值理论 | 第25-26页 |
2.2 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特点 | 第26-32页 |
2.2.1 高速公路PPP项目特点 | 第26-27页 |
2.2.2 项目过程后评价含义及特点 | 第27-28页 |
2.2.3 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意义 | 第28-29页 |
2.2.4 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内容 | 第29-30页 |
2.2.5 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方法 | 第30-32页 |
3 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49页 |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方法 | 第32-33页 |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2-33页 |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33页 |
3.2 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33-35页 |
3.2.1 内部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3.2.2 外部影响因素 | 第35页 |
3.3 指标体系的初步确立 | 第35-43页 |
3.3.1 定性评价指标 | 第36-40页 |
3.3.2 前期工作定量评价指标 | 第40-41页 |
3.3.3 项目实施定量评价指标 | 第41页 |
3.3.4 投资执行定量评价指标 | 第41-42页 |
3.3.5 运营情况定量评价指标 | 第42-43页 |
3.3.6 管理、配套及服务设施运行定量评价指标 | 第43页 |
3.4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3-49页 |
3.4.1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3.4.2 指标体系的说明 | 第45-49页 |
4 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9-57页 |
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54页 |
4.1.1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 第49-50页 |
4.1.2 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0-54页 |
4.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4-57页 |
4.2.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基本要素 | 第54-55页 |
4.2.2 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 | 第55-57页 |
5 案例分析——YH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 | 第57-68页 |
5.1 项目基本情况 | 第57-62页 |
5.1.1 项目概述 | 第57-58页 |
5.1.2 前期工作情况 | 第58页 |
5.1.3 项目实施情况 | 第58-59页 |
5.1.4 投资执行情况 | 第59-60页 |
5.1.5 项目运营情况 | 第60-61页 |
5.1.6 管理、配套及服务设施情况 | 第61-62页 |
5.2 过程后评价分析 | 第62-66页 |
5.2.1 专家评分及隶属度计算 | 第62-64页 |
5.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过程后评价 | 第64-66页 |
5.3 过程后评价结果 | 第66-6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A | 第72-76页 |
作者简历 | 第76-7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