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特点及发展 | 第7-10页 |
1.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 第7-8页 |
1.1.1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特点 | 第7-8页 |
1.1.2 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 第8页 |
1.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 第8-9页 |
1.3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 第9-10页 |
2 对互联网金融法律规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6页 |
2.1 现有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规 | 第11-13页 |
2.1.1 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 | 第11页 |
2.1.2 中国银监会的监管 | 第11-12页 |
2.1.3 中国保监会的监管 | 第12页 |
2.1.4 中国证监会的监管 | 第12页 |
2.1.5 其他部门的规定 | 第12-13页 |
2.2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 第13-14页 |
2.2.1 机构定位模糊 | 第13页 |
2.2.2 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的缺失 | 第13页 |
2.2.3 内控制度的不健全 | 第13-14页 |
2.3 对互联网金融法律规制的原则 | 第14-16页 |
2.3.1 防止过度监管的原则 | 第14页 |
2.3.2 统一监管原则和标准,防止监管套利 | 第14页 |
2.3.3 鼓励创新,适度容忍风险的原则 | 第14页 |
2.3.4 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市场约束的原则 | 第14-15页 |
2.3.5 强化规范行业自律的原则 | 第15页 |
2.3.6 强化网络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原则 | 第15-16页 |
3 互联网金融下的隐私权保护 | 第16-19页 |
3.1 目前我国对互联网隐私保护的现状 | 第16-17页 |
3.1.1 宪法的保护 | 第16页 |
3.1.2 民法的保护 | 第16页 |
3.1.3 部门规章的保护 | 第16-17页 |
3.2 互联网金融下对客户隐私权保护的不足及建议 | 第17-19页 |
3.2.1 客户信息的泄露 | 第17页 |
3.2.2 客户隐私边界的划定与保护 | 第17-18页 |
3.2.3 美国的立法经验 | 第18-19页 |
3.2.4 对我国的立法建议 | 第19页 |
4 互联网金融下的金融监管 | 第19-29页 |
4.1 互联网下金融混业经营 | 第20-24页 |
4.1.1 世界各国的混业经营模式 | 第21-23页 |
4.1.2 各国混业经营模式的比较 | 第23-24页 |
4.2 金融混业经营下的监管模式 | 第24-29页 |
4.2.1 各国金融监管模式 | 第24-25页 |
4.2.2 各国监管模式比较 | 第25-26页 |
4.2.3 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模式的选择 | 第26页 |
4.2.4 建立适合我国混业监管模式的途径 | 第26-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0页 |
致谢 | 第30-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