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尾矿库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及修复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5页 |
1.1.1 尾矿库区的环境影响 | 第11-12页 |
1.1.2 尾矿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 | 第12-14页 |
1.1.3 磷尾矿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2.1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 | 第15-16页 |
1.2.2 微生物修复技术 | 第16-18页 |
1.2.3 电动去除技术 | 第18-19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9-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磷尾矿库区土壤的基本特性研究 | 第22-32页 |
2.1 样品的来源和采集 | 第22-23页 |
2.2 磷尾矿库区土壤基本性质分析 | 第23-25页 |
2.2.1 土壤含水率 | 第23-24页 |
2.2.2 土壤 pH 值 | 第24-25页 |
2.3 磷尾矿库区土壤样品的成分分析 | 第25-27页 |
2.3.1 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2.3.2 XRF 原理 | 第26页 |
2.3.3 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26-27页 |
2.4 磷尾矿库区土壤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27-31页 |
2.4.1 物相分析的方法和原理 | 第27页 |
2.4.2 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27-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磷尾矿库区土壤重金属的环境危害研究 | 第32-46页 |
3.1 试验设计 | 第32-35页 |
3.1.1 全量试验 | 第32页 |
3.1.2 形态试验 | 第32-34页 |
3.1.3 浸出毒性试验 | 第34-35页 |
3.2 试验仪器 | 第35-36页 |
3.3 试验结果和分析 | 第36-42页 |
3.3.1 全量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36-37页 |
3.3.2 形态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37-41页 |
3.3.3 浸出毒性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41-42页 |
3.4 磷尾矿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 | 第42-44页 |
3.4.1 单因子质量指数评价法 | 第42-43页 |
3.4.2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 磷尾矿库区土壤重金属微生物修复试验研究 | 第46-62页 |
4.1 试验材料和准备 | 第46-50页 |
4.1.1 试验样品选择与制备 | 第46页 |
4.1.2 A.f 菌的采集、分离和鉴定 | 第46-48页 |
4.1.3 A.f 菌的驯化培养 | 第48-50页 |
4.2 试验过程 | 第50页 |
4.3 试验现象分析 | 第50-54页 |
4.3.1 试验宏观现象 | 第50-51页 |
4.3.2 pH 值变化 | 第51-52页 |
4.3.3 Eh 值变化 | 第52-54页 |
4.4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57页 |
4.4.1 Zn、Cd 和 As 释放浓度的变化 | 第54-56页 |
4.4.2 表面钝化膜形貌分析 | 第56-57页 |
4.5 浸出毒性对比研究 | 第57-59页 |
4.6 磷尾矿库区土壤修复方法拟定 | 第59-6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微生物‐电动去除联用修复方法研究 | 第62-82页 |
5.1 磷尾矿库区土壤微生物修复周期研究 | 第62-66页 |
5.1.1 A.f 菌的再驯化 | 第62页 |
5.1.2 A.f 菌的浸出试验 | 第62-63页 |
5.1.3 浸出过程中的现象分析 | 第63-64页 |
5.1.4 微生物修复周期分析验证 | 第64-66页 |
5.2 电动去除的基本原理 | 第66-68页 |
5.3 微生物修复土壤的电动去除试验 | 第68-70页 |
5.3.1 研究对象 | 第68页 |
5.3.2 试验设计 | 第68-70页 |
5.4 试验现象分析 | 第70-73页 |
5.4.1 试验宏观现象变化 | 第70页 |
5.4.2 两电解槽电解溶液 pH 值变化分析 | 第70-72页 |
5.4.3 系统电流的变化情况分析 | 第72-73页 |
5.5 电动去除土壤环境效应分析 | 第73-78页 |
5.5.1 试验结束后磷尾矿库区土壤环境活性分析 | 第73-77页 |
5.5.2 试验结束后磷尾矿库区土壤浸出毒性分析 | 第77-78页 |
5.6 磷尾矿库区土壤重金属修复效果对比研究 | 第78-8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6页 |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附录 | 第94页 |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4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