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导论第7-14页
    一、选题意义第7-9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1-14页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第14-22页
    1.1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第14-16页
        1.1.1 工业文明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变化第14-15页
        1.1.2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形成第15-16页
    1.2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第16-19页
        1.2.1 资本主义矛盾的确立第16-17页
        1.2.2 资本家利益与工人利益的对立第17-19页
    1.3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产生的文化背景第19-22页
        1.3.1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价值观冲突第19-20页
        1.3.2 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文化统治第20-22页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发展历程第22-32页
    2.1 社会冲突的内涵、类型与价值分析第22-24页
        2.1.1 社会冲突的定义第22页
        2.1.2 社会冲突的类型第22-23页
        2.1.3 社会冲突的作用第23-24页
    2.2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基本内涵第24-27页
        2.2.1 阶级斗争是社会冲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第24-25页
        2.2.2 社会基本矛盾导致冲突第25-26页
        2.2.3 资本主义社会分离引发冲突第26-27页
    2.3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历程第27-32页
        2.3.1 青年马克思社会价值观的形成第27-28页
        2.3.2 青年马克思在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理性的向往中提出社会冲突的理念第28-29页
        2.3.3 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中深化了社会冲突理论第29-32页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西方发展第32-37页
    3.1 西方社会学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第32-35页
        3.1.1 社会分层冲突学派第32页
        3.1.2 形式冲突学派第32-33页
        3.1.3 冲突功能学派代表第33-34页
        3.1.4 辩证冲突学派代表第34-35页
    3.2 西方社会学冲突理论的贡献和局限第35-37页
        3.2.1 西方社会学冲突理论的贡献第35页
        3.2.2 西方社会学冲突理论的局限第35-37页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反思第37-47页
    4.1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在中国的实践第37-43页
        4.1.1 马克思冲突理论指引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第37-41页
        4.1.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第41-43页
    4.2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中国化反思---消解社会冲突的基本路径第43-47页
        4.2.1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缓解政治领域冲突第43-44页
        4.2.2 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缓解经济领域冲突第44-45页
        4.2.3 建立长效机制遏制权利腐败,缓解干群冲突第45页
        4.2.4 确立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推动群众工作落到实处第45-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后记第51-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农民农村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下一篇:马克思宗教观的形成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