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对象与论题 | 第11-13页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2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4-26页 |
第2章 诉讼调解的基本图景——基于实证数据的分析 | 第26-73页 |
2.1 诉讼调解的民众认知 | 第26-35页 |
2.1.1 纠纷解决的价值追求 | 第26-28页 |
2.1.2 民众对解纷主体的选择 | 第28-30页 |
2.1.3 民众对解纷依据的选择 | 第30-31页 |
2.1.4 民众接受诉讼调解的原因 | 第31-32页 |
2.1.5 民众拒绝诉讼调解的原因 | 第32-34页 |
2.1.6 诉讼调解的改进 | 第34-35页 |
2.2 诉讼调解发展态势分析 | 第35-61页 |
2.2.1 一审案件诉讼调解发展态势 | 第35-56页 |
2.2.2 二审案件诉讼调解发展态势 | 第56-58页 |
2.2.3 审判监督案件诉讼调解发展态势 | 第58-60页 |
2.2.4 不同审级诉讼调解发展态势 | 第60-61页 |
2.3 地方法院诉讼调解态势考察 | 第61-70页 |
2.3.1 地方法院诉讼调解率分析 | 第61-65页 |
2.3.2 地方法院诉讼调解实践的个别化分析 | 第65-68页 |
2.3.3 调解结案案件的强制执行 | 第68-7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3章 运行机理:诉讼调解的外部审视 | 第73-85页 |
3.1 诉讼调解生成与演进中的秩序诉求 | 第73-78页 |
3.1.1 “前国家”时期的力量角逐 | 第73-74页 |
3.1.2 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法秩序 | 第74-75页 |
3.1.3 新民主主义革命至计划经济时期的“斗争与团结”秩序观 | 第75-76页 |
3.1.4 市场经济中的契约与诉讼调解 | 第76-78页 |
3.2 “政治——司法”逻辑下诉讼调解的异化 | 第78-81页 |
3.2.1 政治与司法的中国图景 | 第78-79页 |
3.2.2 司法过程中的宏观政治逻辑 | 第79-80页 |
3.2.3 调解率与司法过程中政治压力转嫁机理 | 第80-81页 |
3.3 基于司法政策的制度供给 | 第81-84页 |
3.3.1 诉讼调解的现有规范来源 | 第81-82页 |
3.3.2 诉讼调解对司法政策的倚重 | 第82-83页 |
3.3.3 司法政策:诉讼调解的制度供给之无奈 | 第83-8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4章 程序构造:诉讼调解的内部审视 | 第85-105页 |
4.1 诉讼调解与“调解型”审判方式 | 第85-91页 |
4.1.1 调解机制的类型与权威来源 | 第85-86页 |
4.1.2 诉讼调解的立场博弈 | 第86-89页 |
4.1.3 “教谕式调停”与“调解型”审判模式 | 第89-91页 |
4.2 法律文明秩序与“判决型”审判模式 | 第91-96页 |
4.2.1 现代法治主义与法律文明秩序 | 第91-93页 |
4.2.2 “判决型”审判模式与“对抗——判定”结构 | 第93-94页 |
4.2.3 “对抗——判定”结构具有科学主义建构的“致命的自负”性 | 第94-96页 |
4.3 契约社会纠纷解决的程序构造 | 第96-104页 |
4.3.1 调解与审判的程序构造机理比较 | 第96-99页 |
4.3.2 契约社会纠纷解决程序构造的几个向度 | 第99-10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5章 民事诉讼“交涉的正义”与“沟通的程序” | 第105-116页 |
5.1 法律文明秩序迈向与社会文明秩序的契合 | 第105-109页 |
5.1.1 纠纷及其解决的“社会性维度” | 第105-106页 |
5.1.2 法律文明秩序与社会文明秩序的契合 | 第106-107页 |
5.1.3 社会文明秩序中的程序诉求 | 第107-109页 |
5.2 “基于理由的共识”与“交涉的正义” | 第109-111页 |
5.2.1 利益与“基于理由的共识” | 第109-110页 |
5.2.2 “交涉的正义”与纠纷解决标准 | 第110-111页 |
5.2.3 程序的利益诉求释放意义 | 第111页 |
5.3 诉讼调解与“沟通的程序” | 第111-115页 |
5.3.1 程序作为一种沟通场景而存在 | 第111-113页 |
5.3.2 通过“沟通的程序”实现契约正义 | 第113-114页 |
5.3.3 诉讼调解与法院的意义 | 第114-11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