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仁”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0.1 关于孔子“仁”问题的研究概况 | 第8-10页 |
0.2 关于论文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1 孔子“仁”思想产生的渊源 | 第11-16页 |
1.1 “仁”的字源学意义 | 第11-12页 |
1.2 “仁”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2-16页 |
1.2.1 经济背景 | 第12-13页 |
1.2.2 政治背景 | 第13-14页 |
1.2.3 文化背景 | 第14-16页 |
2 孔子“仁”的主要内容 | 第16-30页 |
2.1 仁的涵义 | 第16-22页 |
2.1.1 仁的自然属性——爱人 | 第16-18页 |
2.1.2 仁的道德属性——礼、义 | 第18-20页 |
2.1.3 “仁”的理性属性——智 | 第20-21页 |
2.1.4 仁的其它属性 | 第21-22页 |
2.2 为“仁”的方法和途径 | 第22-30页 |
2.2.1 为仁由己 | 第22-23页 |
2.2.2 以礼克己 | 第23-25页 |
2.2.3 以仁成己 | 第25-30页 |
3 孔子“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 第30-40页 |
3.1 现代社会实行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30-33页 |
3.2 仁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 第33-40页 |
3.2.1 在个人修养方面 | 第33-34页 |
3.2.2 和谐社会稳定方面 | 第34-36页 |
3.2.3 人与自然方面 | 第36-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论文任务书 | 第44-54页 |
辽宁大学研究生毕业申请硕士学位材料 | 第54-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