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7页 |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 第11-12页 |
·温室效应的产生 | 第11页 |
·人类活动对温室气体的影响 | 第11-12页 |
·全球温暖化及其产生的影响 | 第12页 |
·森林在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 | 第12-14页 |
·森林植物的光合作用机理 | 第12-13页 |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 | 第13页 |
·森林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 第13-14页 |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页 |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吕梁山南段的自然概况及主要植被类型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数据来源及样地分布 | 第18-20页 |
·植被分类及森林生物量估算 | 第20页 |
·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估算 | 第20-21页 |
·森林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吕梁山南段森林植被的数量分类及碳密度研究 | 第23-29页 |
·TWINSPAN分类原理 | 第23页 |
·森林景观的TWINSPAN分类结果 | 第23-26页 |
·各森林群系的生物量 | 第26-27页 |
·各森林群系的碳密度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吕梁山南段森林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29-37页 |
·地统计学理论与空间异质性 | 第29页 |
·变异函数 | 第29-30页 |
·变异函数的定义 | 第29-30页 |
·变异函数的参数及生态学解释 | 第30页 |
·基于地统计学的森林碳密度空间异质性 | 第30-32页 |
·森林碳密度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的最优拟合 | 第31页 |
·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的生态学解释 | 第31-32页 |
·基于地统计学的森林碳密度空间格局分析 | 第32-34页 |
·森林碳密度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7页 |
·海拔梯度分布 | 第34-35页 |
·坡位分布 | 第35页 |
·坡向分布 | 第35页 |
·坡度分布 | 第35-3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7-39页 |
·吕梁山南段森林植被的数量分类结果及碳密度动态变化特征 | 第37页 |
·吕梁山南段森林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