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课题来源 | 第11-15页 | 
| 1.1.1 高层建筑结构概述 | 第11-12页 | 
| 1.1.2 分散筒结构体系概述 | 第12-15页 |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 1.2.1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2.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3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2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 | 第18-29页 | 
| 2.1 Pushover 分析方法概述 | 第18页 | 
| 2.2 Pushover 分析方法基本思路 | 第18-19页 | 
| 2.3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优点与缺陷 | 第19-20页 | 
| 2.4 能力谱方法概述 | 第20-23页 | 
| 2.5 Pushover 分析软件简介 | 第23-29页 | 
| 2.5.1 SAP2000 软件 | 第23-25页 | 
| 2.5.2 ETABS 软件 | 第25-27页 | 
| 2.5.3 PKPM 软件 PUSH&EPDA 程序 | 第27-29页 | 
| 3 剪力墙结构与分散筒结构抗侧力构件基本性能对比 | 第29-47页 | 
| 3.1 模型的建立 | 第29-33页 | 
| 3.1.1 基本信息 | 第29-30页 | 
| 3.1.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30-31页 | 
| 3.1.3 构件单元类型 | 第31页 | 
| 3.1.4 非线性分层壳单元 | 第31-32页 | 
| 3.1.5 Pushover 工况的定义 | 第32页 | 
| 3.1.6 分析控制参数 | 第32-33页 | 
| 3.2 静力弹性性能对比 | 第33-36页 | 
| 3.3 静力弹塑性性能对比 | 第36-45页 | 
| 3.4 本章小节 | 第45-47页 | 
| 4 剪力墙结构与分散筒结构抗震性能实例对比 | 第47-68页 | 
| 4.1 模型的建立 | 第47-50页 | 
| 4.2 静力弹性性能对比 | 第50-51页 | 
| 4.3 Pushover 模型的参数调整 | 第51-53页 | 
| 4.3.1 Pushover 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 4.3.2 材料本构模型及单元模拟 | 第52页 | 
| 4.3.3 侧向荷载模式 | 第52-53页 | 
| 4.3.4 其他参数调整 | 第53页 | 
| 4.4 静力弹塑性性能对比 | 第53-67页 | 
| 4.4.1 PUSH&EPDA 程序分析结果对比 | 第53-58页 | 
| 4.4.2 SAP2000 软件分析结果对比 | 第58-62页 | 
| 4.4.3 剪力墙模型与分散筒模型性能指标对比 | 第62-64页 | 
| 4.4.4 SAP2000 软件与 PUSH 程序差异探讨 | 第64-67页 | 
| 4.5 本章小节 | 第67-68页 | 
| 5 合理设计的剪力墙结构与分散筒结构抗扭性能和经济性对比 | 第68-89页 | 
| 5.1 模型的合理化设计 | 第68-72页 | 
| 5.2 与 X 轴 45 度夹角方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性能对比 | 第72-78页 | 
| 5.2.1 PUSH&EPDA 程序分析结果对比 | 第72-75页 | 
| 5.2.2 SAP2000 软件分析结果对比 | 第75-78页 | 
| 5.3 偏心荷载状态下结构的性能对比 | 第78-83页 | 
| 5.4 剪力墙结构与分散筒结构的经济性对比 | 第83-87页 | 
| 5.5 本章小节 | 第87-89页 |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89-92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89-90页 |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个人简历 | 第96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