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2.1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1-13页 |
1.2.2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7页 |
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2.1.1 地区主导产业的理论研究 | 第17-18页 |
2.1.2 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 | 第18页 |
2.1.3 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 | 第18-19页 |
2.1.4 农业主导产业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5页 |
2.2.1 地区主导产业存在的理论依据研究 | 第20-22页 |
2.2.2 地区主导产业的理论研究 | 第22-23页 |
2.2.3 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研究 | 第23-24页 |
2.2.4 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 | 第24页 |
2.2.5 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 | 第24-25页 |
2.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2.3.1 本质概念还不够明确 | 第25-26页 |
2.3.2 研究方法上面的问题 | 第26页 |
2.3.3 我国的产业基础与国外的理论基础不符 | 第26页 |
2.3.4 对主导产业更替周期研究较少 | 第26页 |
2.3.5 对农业主导产业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 第26-27页 |
3 平和农民创业园农业产业发展资源条件分析 | 第27-36页 |
3.1 平和农民创业园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 | 第27-33页 |
3.1.1 产业经济方面 | 第27-29页 |
3.1.2 产业科技方面 | 第29-31页 |
3.1.3 产业设施方面 | 第31-32页 |
3.1.4 产业环保方面 | 第32-33页 |
3.2 平和农民创业园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3.2.1 产业化程度不高 | 第33-34页 |
3.2.2 科技研发能力弱 | 第34页 |
3.2.3 品牌经营较缺乏 | 第34页 |
3.2.4 品质管理有待加强 | 第34页 |
3.2.5 竞争能力有待提高 | 第34页 |
3.3 平和农民创业园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方向 | 第34-36页 |
4 平和农民创业园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 第36-50页 |
4.1 平和农民创业园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9页 |
4.1.1 平和农民创业园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确定 | 第36-39页 |
4.1.2 平和农民创业园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指标的确定 | 第39页 |
4.1.3 数据来源 | 第39页 |
4.2 平和农民创业园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指标的数值测算 | 第39-44页 |
4.2.1 产业增长值关联度 | 第39-40页 |
4.2.2 产业产值比重 | 第40-41页 |
4.2.3 区位商 | 第41页 |
4.2.4 产业产值增加率 | 第41-42页 |
4.2.5 产业单位面积产值增长率 | 第42-43页 |
4.2.6 能源产值增长率 | 第43页 |
4.2.7 投资产出率 | 第43-44页 |
4.3 平和农民创业园产业的因子分析 | 第44-48页 |
4.3.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与检验 | 第44-45页 |
4.3.2 提取主成分和各主成分解释 | 第45页 |
4.3.3 建立公共因子的初始成分矩阵 | 第45-46页 |
4.3.4 对公共因子进行命名 | 第46页 |
4.3.5 计算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 | 第46-48页 |
4.4 平和农民创业园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 第48-50页 |
4.4.1 平和农民创业园各产业区位商值分析 | 第48页 |
4.4.2 平和农民创业园各产业因子分析 | 第48页 |
4.4.3 平和农民创业园各产业综合分析 | 第48-50页 |
5 平和农民创业园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第50-54页 |
5.1 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 | 第50页 |
5.2 加快种植和管理技术创新 | 第50-51页 |
5.3 重视农产品品牌发展与网上市场的开辟 | 第51-52页 |
5.4 大力发展农业深加工产业 | 第52页 |
5.5 强化区域主导产业的辐射与示范效应 | 第52-5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6.1 结论 | 第54页 |
6.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