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铝及铝合金简介 | 第8页 |
1.2 铝合金表面传统着色处理方法 | 第8-13页 |
1.2.1 表面涂装工艺 | 第9-10页 |
1.2.2 热喷涂技术 | 第10页 |
1.2.3 化学转化膜技术 | 第10-11页 |
1.2.4 阳极氧化着色技术 | 第11-13页 |
1.3 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着色技术 | 第13-16页 |
1.3.1 微弧氧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3页 |
1.3.2 微弧氧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第13-14页 |
1.3.3 铝合金微弧氧化着色技术的研究概述 | 第14-16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6页 |
1.4.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18-25页 |
2.1 试样材料 | 第18页 |
2.2 试验设备 | 第18页 |
2.3 试验过程 | 第18-24页 |
2.3.1 基体试样的制备 | 第18页 |
2.3.2 电解液的配制 | 第18-19页 |
2.3.3 微弧氧化处理 | 第19-20页 |
2.3.4 1060 铝微弧氧化黑色陶瓷膜层表征 | 第20-24页 |
2.4 试验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微弧氧化黑色陶瓷膜制备工艺研究 | 第25-35页 |
3.1 1060 铝微弧氧化电解液成分的确定 | 第25-30页 |
3.1.1 主溶液的优化 | 第25页 |
3.1.2 着色添加剂的优化 | 第25-28页 |
3.1.3 有机添加剂的优化 | 第28-30页 |
3.2 电参数的优化 | 第30-34页 |
3.2.1 氧化终电压对 1060 铝微弧氧化膜的影响 | 第30-32页 |
3.2.2 氧化时间对 1060 铝微弧氧化膜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微弧氧化陶瓷膜层微观形貌、膜层成分 | 第35-44页 |
4.1 微弧氧化陶瓷层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35-38页 |
4.1.1 1060 铝微弧氧化不同黑色度陶瓷膜层的表面形貌 | 第35-36页 |
4.1.2 1060 铝微弧氧化最优黑色度陶瓷膜层的截面形貌 | 第36-37页 |
4.1.3 1060 铝最优电解液体系下不同氧化时间微弧氧化陶瓷膜层的表面形貌 | 第37-38页 |
4.2 微弧氧化陶瓷层成分和结构分析 | 第38-42页 |
4.2.1 1060 铝微弧氧化不同黑色度陶瓷膜层的能谱分析 | 第38-39页 |
4.2.2 1060 铝微弧氧化不同黑色度陶瓷膜层的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39-40页 |
4.2.3 1060 铝微弧氧化不同黑色度陶瓷膜层的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40-42页 |
4.3 对 1060 铝微弧氧化黑色陶瓷膜的着色机理的探讨和分析 | 第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微弧氧化黑色陶瓷层性能研究 | 第44-47页 |
5.1 膜层的附着力 | 第44页 |
5.2 微弧氧化陶瓷层耐蚀性 | 第44-45页 |
5.3 微弧氧化陶瓷层耐光老化性 | 第45-4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