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管道甩击问题概述 | 第11-16页 |
1.2.1 核电站主管道 | 第11-12页 |
1.2.2 管道破裂位置与破裂类型 | 第12-13页 |
1.2.3 喷射荷载模型 | 第13-16页 |
1.2.4 防甩击限制件类型 | 第16页 |
1.3 管道-限制件系统甩击过程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试验研究 | 第17-18页 |
1.3.2 理论研究 | 第18-2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0-21页 |
第2章 管道-限制件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可靠性验证 | 第21-30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有限元建模方法 | 第21-24页 |
2.2.1 材料本构 | 第21-22页 |
2.2.2 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 第22-23页 |
2.2.3 边界条件及喷射力施加方式 | 第23-24页 |
2.2.4 接触定义 | 第24页 |
2.3 试验验证 | 第24-29页 |
2.3.1 试验概况 | 第24-26页 |
2.3.2 有限元模型 | 第26-27页 |
2.3.3 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环向断裂下管道-限制件系统甩击过程简化分析 | 第30-55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简化计算模型建立 | 第30-42页 |
3.2.1 管道的简化 | 第30-36页 |
3.2.2 U 型箍的简化 | 第36-41页 |
3.2.3 管道-限制件系统简化计算模型 | 第41-42页 |
3.3 甩击过程简化分析方法 | 第42-47页 |
3.3.1 力矩平衡法 | 第42-43页 |
3.3.2 能量平衡法 | 第43-45页 |
3.3.3 动力学法 | 第45-47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47-54页 |
3.4.1 算例介绍 | 第47-48页 |
3.4.2 简化分析 | 第48-49页 |
3.4.3 数值模拟 | 第49-52页 |
3.4.4 简化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 第52-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管道-限制件系统甩击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68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限制件布置位置的影响 | 第55-61页 |
4.2.1 管道变形 | 第55-57页 |
4.2.2 二次塑性铰现象 | 第57-59页 |
4.2.3 甩击力 | 第59-61页 |
4.3 管道与限制件间初始间隙的影响 | 第61-64页 |
4.3.1 管道变形 | 第61-62页 |
4.3.2 限制件沿管道滑移量 | 第62页 |
4.3.3 甩击力 | 第62-64页 |
4.4 管道与限制件间摩擦作用的影响 | 第64-67页 |
4.4.1 管道变形 | 第64-65页 |
4.4.2 限制件沿管道滑移量 | 第65-66页 |
4.4.3 甩击力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纵向破裂下管道-限制件系统甩击过程简化分析 | 第68-92页 |
5.1 引言 | 第68页 |
5.2 简化计算模型建立 | 第68-77页 |
5.2.1 管道的简化 | 第70-75页 |
5.2.2 刚性限制件及碰撞区域内管道的简化 | 第75-77页 |
5.2.3 管道-限制件系统简化计算模型 | 第77页 |
5.3 甩击过程简化分析方法 | 第77-85页 |
5.3.1 四铰模型 | 第78-80页 |
5.3.2 三铰模型 | 第80-81页 |
5.3.3 双铰模型 | 第81-83页 |
5.3.4 塑性铰耗能修正系数引入 | 第83-85页 |
5.4 算例分析 | 第85-91页 |
5.4.1 C 焊缝-Y 方向破裂工况 | 第85-87页 |
5.4.2 D 焊缝-Y 方向破裂工况 | 第87-89页 |
5.4.3 B 焊缝-X 方向破裂工况 | 第89-9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