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24页 |
1.1 “菜姑”名称来源和宗教身份讨论 | 第8-14页 |
1.1.1 谁能被称为“菜姑”? | 第8-11页 |
1.1.2 “菜姑”宗教身份讨论 | 第11-14页 |
1.2 为什么是“身份认同” | 第14-18页 |
1.2.1 与时代共命运的历史遭遇 | 第14-17页 |
1.2.2 “菜姑”身份建构的难题 | 第17-18页 |
1.3 研究动机和意义 | 第18-20页 |
1.3.1 选题动机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思路 | 第20-24页 |
1.4.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论文架构 | 第21-24页 |
第2章 滋生闽南“菜姑”的社会土壤及其历史变迁 | 第24-34页 |
2.1 闽南“菜姑”产生的特殊社会背景 | 第24-27页 |
2.1.1 闽南人文:海滨邹鲁与泉南佛国 | 第24-26页 |
2.1.2 闽南的女性 | 第26-27页 |
2.2 闽南“菜姑”宗教身份历史变迁 | 第27-34页 |
2.2.1 “菜姑”作为佛教女出家人身份在佛教界的第一次认同:1933 | 第27-30页 |
2.2.2 群体记忆的断层: 1966——1980 | 第30页 |
2.2.3 恢复落实宗教政策的辉煌:1982—1996 | 第30-32页 |
2.2.4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认同危机:1997—2012 | 第32-34页 |
第3章 崇武“菜姑”独特信仰模式 | 第34-58页 |
3.1 崇武镇特殊人文生态环境 | 第34-37页 |
3.1.1 地理环境 | 第34-35页 |
3.1.2 产业经济与人文生活样态 | 第35-37页 |
3.2 “菜姑”寺院的形成历程——“攻取一片江山” | 第37-42页 |
3.3 “菜姑”寺院组织管理——“奋力守住江山” | 第42-48页 |
3.3.1 “菜姑”寺庙供奉所供神灵 | 第42-44页 |
3.3.2 寺院日常组织管理 | 第44-48页 |
3.4 寺与寺之间的交往互动 | 第48-58页 |
3.4.1 “姐妹伴”VS“竞争者” | 第48-51页 |
3.4.2 信仰共同体 VS 利益共同体 | 第51-58页 |
第4章 圣俗冲突下的自我身份认同 | 第58-72页 |
4.1 “菜姑”们的出家动机——老中青少四代人的不同故事 | 第58-66页 |
4.1.1 出家动机 1——扭转乾坤之举 | 第58-60页 |
4.1.2 出家动机 2——命运浮萍之旅 | 第60-66页 |
4.2 “家”与寺的距离 | 第66-68页 |
4.3 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的游离 | 第68-72页 |
4.3.1 标会 | 第68-70页 |
4.3.2 法事 | 第70-72页 |
第5章 崇武民众对“菜姑”身份认同情况及其社会影响 | 第72-78页 |
5.1 崇武“菜姑”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 | 第72-75页 |
5.2 符号边界的形成与宗教话语主导权的掌握 | 第75-7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崇武“菜姑”特质与生命力 | 第78-96页 |
6.1 身份的迷失——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反抗 | 第78-83页 |
6.2 身份的塑造——边缘的活力 | 第83-86页 |
6.3 身份的困境——困境中的抉择 | 第86-89页 |
6.4 身份的转型——别样的宗教生活能走多远 | 第89-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一)史料及其它资料 | 第96页 |
(二)专著 | 第96-98页 |
(三)论文 | 第98-99页 |
(四)外文文献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04-106页 |
附录 | 第10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