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信息的有效传播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展示与传播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5页 |
·展示与传播学的理论概观 | 第11-12页 |
·展示的渊源回溯 | 第11页 |
·传播学的学术源流 | 第11-12页 |
·展示与传播学的交叉研究及意义 | 第12-15页 |
·展示与传播学交叉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展示与传播学交叉理论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第2章 展示信息及有效传播的概念界定 | 第15-19页 |
·展示信息的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广义的展示信息 | 第15页 |
·狭义的展示信息 | 第15-16页 |
·展示信息的独特性 | 第16-17页 |
·何谓有效传播 | 第17-19页 |
·“有效传播”的涵义 | 第17页 |
·本课题对有效传播的界定及评判标准 | 第17-19页 |
第3章 展示信息传播过程 | 第19-33页 |
·展示信息的传播模式 | 第19-20页 |
·传播学的传播模式概述 | 第19页 |
·展示信息的系统传播模式 | 第19-20页 |
·展示信息的传播媒介 | 第20-23页 |
·展示中的物体媒介 | 第20-21页 |
·展示中的人物媒介 | 第21-22页 |
·展示中的其他媒介 | 第22页 |
·展示媒介的传播优势 | 第22-23页 |
·展示信息的采集与编辑 | 第23-26页 |
·展示信息的来源与分类 | 第23-24页 |
·“本源信息”与“类象信息”的优化组合 | 第24-25页 |
·展示信息的采编原则 | 第25-26页 |
·展示信息的传播 | 第26-29页 |
·展示信息传播主体 | 第26-27页 |
·展示信息的传播内容 | 第27-28页 |
·展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行为 | 第28-29页 |
·展示信息的接收 | 第29-31页 |
·展示信息接收的意义 | 第29-30页 |
·影响展示信息接收的因素 | 第30-31页 |
·展示信息的反馈 | 第31-33页 |
·展示信息反馈的意义 | 第31页 |
·影响展示信息反馈的因素 | 第31-32页 |
·展示信息反馈的特点 | 第32-33页 |
第4章 展示信息的传播效果 | 第33-41页 |
·展示信息传播效果的含义 | 第33-35页 |
·展示信息的传播效果的广义与狭义 | 第33-34页 |
·展示信息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 第34页 |
·展示信息传播效果的类型 | 第34-35页 |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 第35-39页 |
·展示传播者与传播效果 | 第35-36页 |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 第36-37页 |
·展示受众与传播效果 | 第37-39页 |
·阻碍展示信息有效传播的症结 | 第39-41页 |
·海量信息与时空限制 | 第39页 |
·传播意识的匮乏 | 第39页 |
·信息平台的滞后 | 第39-41页 |
第5章 展示信息的有效传播策略 | 第41-57页 |
·发展展示自身优势 | 第41-48页 |
·目标受众的筛选 | 第41-42页 |
·空间内的信息传播 | 第42-43页 |
·展示信息劝服技巧 | 第43-44页 |
·即时有效的人际传播 | 第44-45页 |
·互动环节的多样性 | 第45-46页 |
·反馈环节的完善 | 第46-48页 |
·展示信息的先遣与延伸 | 第48-49页 |
·前期的宣传与铺垫 | 第48-49页 |
·展示期间的影响扩展 | 第49页 |
·媒介的后续报道 | 第49页 |
·博众所长 | 第49-57页 |
·舞台信息的艺术性传播 | 第49-51页 |
·电视媒介的信息导读与分类传播 | 第51-54页 |
·网络媒介的“点对点”传播理念 | 第54-57页 |
第6章 对展示信息传播发展趋势的展望 | 第57-59页 |
·发展动因 | 第57页 |
·内在动因 | 第57页 |
·外在动因 | 第57页 |
·发展趋势 | 第57-59页 |
·“本源信息”为本,“类象”多样的综合发展 | 第57-58页 |
·大众化与专业化的并行发展 | 第58-59页 |
第7章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