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 1.1 重金属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12-15页 |
| 1.1.1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与积累 | 第12页 |
| 1.1.2 重金属胁迫对植物细胞结构的影响 | 第12-13页 |
| 1.1.3 重金属胁迫对植物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 第13-14页 |
| 1.1.4 重金属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14-15页 |
| 1.1.5 重金属污染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 第15页 |
| 1.2 植物体内多胺的种类和形态 | 第15-16页 |
| 1.3 植物体内多胺的吸收及运转 | 第16页 |
| 1.4 多胺与植物常见逆境胁迫的关系 | 第16-18页 |
| 1.4.1 多胺与重金属胁迫的关系 | 第17页 |
| 1.4.2 多胺与盐胁迫的关系 | 第17-18页 |
| 1.4.3 多胺与温度胁迫的关系 | 第18页 |
| 1.5 多胺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机理 | 第18-20页 |
| 1.5.1 稳定膜结构和功能 | 第18-19页 |
| 1.5.2 提高保护酶系统活性 | 第19页 |
| 1.5.3 清除活性氧自由基 | 第19页 |
| 1.5.4 调节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及活性 | 第19-20页 |
| 1.5.5 参与植物逆境胁迫信号转导 | 第20页 |
|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铅胁迫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 第22-31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 2.1.1 试验材料及试验条件 | 第22-23页 |
| 2.1.2 试验设计 | 第23页 |
| 2.1.3 试验仪器、设备及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 2.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24-25页 |
| 2.1.5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 2.2.1 铅胁迫对茶树生长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 2.2.2 铅胁迫对茶树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 2.2.3 铅胁迫对茶树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27页 |
| 2.2.4 铅胁迫对茶树叶片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27页 |
| 2.2.5 铅胁迫对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不同浓度外源亚精胺对茶树抗铅胁迫能力的影响 | 第31-40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 3.1.1 试验材料及试验条件 | 第31页 |
| 3.1.2 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 3.1.3 试验仪器、设备及主要试剂 | 第32页 |
| 3.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32-33页 |
| 3.1.5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 3.2.1 外源 Spd 对茶树叶片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 第33-35页 |
| 3.2.2 外源 Spd 对茶树叶片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 3.2.3 外源 Spd 对茶树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 3.2.4 外源 Spd 对茶树叶片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37-40页 |
| 第四章 外源亚精胺对铅胁迫下茶树生长的影响 | 第40-50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 4.1.1 试验材料及试验条件 | 第40页 |
| 4.1.2 试验设计 | 第40-41页 |
| 4.1.3 试验仪器、设备及主要试剂 | 第41页 |
| 4.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41-43页 |
| 4.1.5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 4.2.1 外源 Spd 对铅胁迫下茶树生长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 4.2.2 外源 Spd 对铅胁迫下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 4.2.3 外源 Spd 对铅胁迫下茶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45页 |
| 4.2.4 外源 Spd 对铅胁迫下茶树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45-46页 |
| 4.2.5 外源 Spd 对铅胁迫下茶树茶叶品质的影响 | 第46-47页 |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47-50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