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一、西部农村《循环经济促进法》普及问题概述 | 第12-21页 |
| (一) 法律普及概述 | 第12-15页 |
| 1. 法律普及的内涵外延 | 第12-13页 |
| 2. 法律普及与法律意识的理论关系 | 第13-15页 |
| (二) 《循环经济促进法》普及概述 | 第15-17页 |
| 1. 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双向关系原理 | 第15-16页 |
| 2. 《循环经济促进法》普及的特殊性 | 第16-17页 |
| (三) 西部农村《循环经济促进法》普及概述 | 第17-21页 |
| 1. 《循环经济促进法》对工业倾向性的规定与该法在西部农村普及的关系 | 第17-18页 |
| 2. 西部城市与农村普及的差异 | 第18-20页 |
| 3. 西部农村居民法律意识与《循环经济促进法》普及的关系 | 第20-21页 |
| 二、《循环经济促进法》在西部农村普及状况及原因分析 | 第21-38页 |
| (一) 调研的状况 | 第21-32页 |
| 1. 问卷数据分析 | 第21-28页 |
| 2. 访谈纪要分析 | 第28-29页 |
| 3. 普及的形式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具体存在的问题总结分析 | 第29-32页 |
| (二) 原因分析 | 第32-38页 |
| 1. 循环经济在西部农村地区发展缓慢 | 第32-35页 |
| 2.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制的原因 | 第35-36页 |
| 3. 循环经济立法模式的原因 | 第36页 |
| 4. 《循环经济促进法》本身的原因 | 第36-37页 |
| 5. 普法形式的原因 | 第37-38页 |
| 三、《循环经济促进法》在西部农村普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38-44页 |
| (一) 《循环经济促进法》在西部农村普及的必要性 | 第38-41页 |
| 1. 经济因素 | 第38-39页 |
| 2. 社会因素 | 第39-40页 |
| 3. 生态环境因素 | 第40-41页 |
| (二) 《循环经济促进法》在西部农村普及的可行性 | 第41-44页 |
| 四、促进《循环经济促进法》在西部农村普及的建议 | 第44-53页 |
| (一) 加速发展西部农村循环经济 | 第44-47页 |
| (二) 改革城乡管理体制与分配制度 | 第47-48页 |
| (三) 改进立法模式并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 第48-50页 |
| (四) 创新普法形式 | 第50-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注释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附录 | 第58-59页 |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