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1.1 蛋白质动态相互作用的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目前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9-18页 |
1.2.1 细菌双杂交技术 | 第9-11页 |
1.2.2 酵母双杂交技术 | 第11-12页 |
1.2.3 融合蛋白亲和色谱法 | 第12-13页 |
1.2.4 免疫共沉淀 | 第13-14页 |
1.2.5 蛋白质芯片 | 第14-15页 |
1.2.6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 | 第15-16页 |
1.2.7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 | 第16-18页 |
1.3 研究蛋白互作几种方法的比较 | 第18-19页 |
1.4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 | 第19-24页 |
1.4.1 BRET 技术简介 | 第19-22页 |
1.4.2 BRET 技术的实验过程 | 第22-23页 |
1.4.3 BRET 的应用 | 第23-24页 |
1.4.4 BRET 技术展望 | 第24页 |
1.5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5-29页 |
2.1 材料 | 第25页 |
2.1.1 菌株与质粒 | 第25页 |
2.1.2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5页 |
2.1.3 引物序列 | 第25页 |
2.2 方法 | 第25-29页 |
2.2.1 克隆构建 | 第25-26页 |
2.2.2 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方法 | 第26页 |
2.2.3 重组蛋白原核表达及纯化 | 第26-27页 |
2.2.4 快速点突变 | 第27页 |
2.2.5 Western blot | 第27页 |
2.2.6 生物发光、荧光蛋白表达和 BRET 波谱信号检测 | 第27-28页 |
2.2.7 BRET 信号图像检测 | 第28页 |
2.2.8 细菌荧光素酶 LuxAB 检测启动子活性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29-42页 |
3.1 细菌荧光素酶与荧光蛋白融合体的构建 | 第29页 |
3.2 融合体荧光强度的检测 | 第29-31页 |
3.3 融合体 BRET 信号检测 | 第31-32页 |
3.4 应用 BRET 技术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 | 第32-36页 |
3.4.1 基于细菌荧光素酶 LuxAB 的 BRET 系统的构建 | 第32-34页 |
3.4.2 基于 LuxAB 的 BRET 系统蛋白动态相互作用检测 | 第34-36页 |
3.5 基于 LuxAB 的 BRET 系统检测 OmpR 的动态二聚化过程 | 第36-38页 |
3.6 基于 LuxAB 的 BRET 系统可视化研究 | 第38-39页 |
3.7 Western blotting 和生物发光进一步验证 BRET 系统 | 第39-40页 |
3.8 其他研究成果 | 第40-42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2-4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附录 1 | 第52-54页 |
附录 2 | 第54-56页 |
附录 3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及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发明专利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