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RFID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国内外RFID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3.2 RFID标签防碰撞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3 RFID安全认证协议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2 RFID系统相关基础理论 | 第15-24页 |
2.1 RFID系统基本组成 | 第15-18页 |
2.1.1 阅读器 | 第15-16页 |
2.1.2 电子标签 | 第16-18页 |
2.1.3 RFID中间件 | 第18页 |
2.1.4 RFID应用系统软件 | 第18页 |
2.2 RFID系统工作原理 | 第18-22页 |
2.2.1 RFID系统工作过程 | 第18-19页 |
2.2.2 能量耦合和数据传输 | 第19-20页 |
2.2.3 反向散射调制的能量传递 | 第20-22页 |
2.3 RFID系统数据完整性及安全性 | 第22-23页 |
2.3.1 RFID数据完整性 | 第22页 |
2.3.2 RFID数据安全性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RFID系统防碰撞研究 | 第24-37页 |
3.1 RFID系统碰撞模型分析 | 第24-27页 |
3.1.1 阅读器碰撞模型 | 第24-26页 |
3.1.2 标签碰撞模型 | 第26-27页 |
3.2 标签碰撞问题的解决方案 | 第27-30页 |
3.2.1 码分多址(CDMA)法 | 第27-28页 |
3.2.2 时分多址(TDMA)法 | 第28页 |
3.2.3 频分多址(FDMA)法 | 第28-29页 |
3.2.4 空分多址(SDMA)法 | 第29-30页 |
3.3 典型的主动式RFID防碰撞算法分析 | 第30-36页 |
3.3.1 基于ALOHA防碰撞算法 | 第31-33页 |
3.3.2 基于DCMA防碰撞算法 | 第33-34页 |
3.3.3 基于Energy-Aware防碰撞算法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基于能量分簇(EBC)的主动式RFID防碰撞算法 | 第37-47页 |
4.1 算法设计思路 | 第37页 |
4.2 EBC机制原理及流程 | 第37-41页 |
4.2.1 能量传输分析 | 第37-38页 |
4.2.2 EBC模型分析 | 第38-40页 |
4.2.3 EBC流程分析 | 第40-41页 |
4.3 算法仿真与性能比较 | 第41-46页 |
4.3.1 仿真系统模型及参数 | 第41-43页 |
4.3.2 吞吐量分析 | 第43-44页 |
4.3.3 平均传输时延分析 | 第44-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具有防碰撞功能的主动式RFID安全认证机制 | 第47-55页 |
5.1 引言 | 第47页 |
5.2 相关原理分析 | 第47-49页 |
5.2.1 DRDCMA防碰撞算法 | 第47-48页 |
5.2.2 EPCC1G2标准的认证协议 | 第48-49页 |
5.3 具有防碰撞功能的安全认证机制 | 第49-51页 |
5.3.1 机制设计思路 | 第49-50页 |
5.3.2 机制认证流程 | 第50-51页 |
5.4 机制分析与比较 | 第51-54页 |
5.4.1 防碰撞性能分析 | 第51-53页 |
5.4.2 安全性能分析 | 第53-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55-5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