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养护与维修论文--路基的养护与维修论文

国道316线两当高咀子滑坡处治工程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山区公路滑坡处治研究背景、意义第9页
    1.2 山区公路滑坡处治研究现状第9-13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15页
第二章 工程背景及自然地理特征第15-30页
    2.1 滑坡工程项目背景第15-17页
    2.2 滑坡路段自然地理特征第17-20页
        2.2.1 地形地貌第17页
        2.2.2 地质构造第17-18页
        2.2.3 不良地质路段第18页
        2.2.4 水文地质第18-19页
        2.2.5 地震第19页
        2.2.6 气候第19-20页
    2.3 滑坡勘测概况第20-21页
    2.4 滑坡地质勘察第21-30页
        2.4.1 地质勘察概况第21-23页
        2.4.2 区域地质概况第23页
        2.4.3 工程地质条件第23-26页
        2.4.4 场地岩土综合分析评价第26-28页
        2.4.5 地震效应第28页
        2.4.6 持力层的选择及基础类型第28页
        2.4.7 地质勘察结论与建议第28-30页
第三章 滑坡处治方案第30-43页
    3.1 滑坡成因分析第30页
        3.1.1 K2393+590 K2393+680、K2394+020 K2394+080 两处路基滑塌第30页
        3.1.2 K2397+600 K2397+720 路基滑坡第30页
    3.2 滑坡处治原则第30-33页
        3.2.1 正确认识滑坡的原则第30-31页
        3.2.2 一次根治避免反复的原则第31页
        3.2.3 综合治理的原则第31页
        3.2.4 治早治小的原则第31页
        3.2.5 技术可行经济的原则第31-32页
        3.2.6 科学施工的原则第32页
        3.2.7 动态设计的原则第32-33页
        3.2.8 加强排水设施及时维修的原则第33页
    3.3 滑坡处治的方法第33-35页
        3.3.1 绕避或清除滑坡体第33页
        3.3.2 排除滑坡体地表及地下水方法第33-34页
        3.3.3 滑坡体卸载反压第34页
        3.3.4 支挡工程第34-35页
    3.4 滑坡处治方案第35-43页
        3.4.1 降低路基高度设置桩板墙支挡方案(方案一)第35-37页
        3.4.2 维持现有公路线型设置路堤抗滑挡墙方案(方案二)第37-40页
        3.4.3 维持现有公路线型设置锚索抗滑桩方案(方案三)第40-43页
第四章 滑坡工程处治设计第43-66页
    4.1 设计依据第43页
    4.2 滑坡路段 K2393+590 K2393+680、K2394+020 K2394+080 改线设计第43-47页
        4.2.1 改线路线平面示意图(图 4-1、图 4-2)第43-46页
        4.2.2 改线路线纵面设计图(图 4-3)第46-47页
    4.3 路基工程设计第47-48页
        4.3.1 路基横断面第47页
        4.3.2 公路用地宽度第47页
        4.2.4 加宽、超高第47页
        4.3.5 路基防护第47-48页
    4.4 桩板式挡土墙设计第48-50页
        4.4.1 桩板式挡土墙平面位置布置图第48-49页
        4.4.2 桩板式挡土墙处治滑坡路段典型断面图第49-50页
        4.4.3 桩板式挡土墙处治滑坡路段立面图第50页
        4.4.4 桩板式挡土墙稳定性验算第50页
    4.5 路基、路面排水及坡面绿化第50-51页
    4.6 路面结构设计第51-58页
        4.6.1 设计原则及依据第51-52页
        4.6.2 设计标准第52页
        4.6.3 交通组成及轴次第52页
        4.6.4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第52页
        4.6.5 路面设计参数第52-53页
        4.6.6 路面结构第53页
        4.6.7 材料要求、混合料要求及级配组成第53-57页
        4.6.8 基层、底基层第57-58页
    4.7 涵洞设计第58-62页
        4.7.1 涵洞设置方案第58-59页
        4.7.2 涵洞孔径的确定第59-60页
        4.7.3. 施工技术要求第60-62页
    4.8 保通方案及施工安全第62-63页
        4.8.1 保通方案设计第62页
        4.8.2 施工安全第62-63页
    4.9 工后效果分析第63-6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66-68页
    5.1 结论第66-67页
    5.2 进一步建议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道G314线奥—布段高边坡路堑稳定性分析与处治研究
下一篇:花鱼洞大桥加固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