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多年生花卉类论文--其他花卉类论文--观叶植物论文

四种新优观叶植物组培再生体系的研究

符号说明第4-5页
目录第5-8页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前言第11-21页
    1.1 金钱树植物学特性第11-13页
        1.1.1 金钱树科属特征第11-12页
        1.1.2 形态学特征第12页
        1.1.3 细胞学特征第12页
        1.1.4 生长习性第12页
        1.1.5 观赏价值第12-13页
    1.2 豆瓣绿植物学特性第13页
        1.2.1 形态学特征第13页
        1.2.2 药学特性第13页
    1.3 观音莲植物学特性研究第13-14页
        1.3.1 形态学特征第13-14页
    1.4 白花小松植物学特性第14页
        1.4.1 形态学特征第14页
        1.4.2 科属特性第14页
    1.5 金钱树繁殖技术研究第14-19页
        1.5.1 播种繁殖第14-15页
        1.5.2 分株繁殖第15页
        1.5.3 扦插繁殖第15-16页
        1.5.4 金钱树组培快繁研究第16-19页
            1.5.4.1 初代培养第16页
            1.5.4.2 愈伤组织再生途径第16-18页
            1.5.4.3 不定芽直接分化途径第18页
            1.5.4.4 组培苗移栽第18-19页
    1.6 豆瓣绿繁殖技术研究第19页
    1.7 观音莲繁殖技术研究第19页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1-26页
    2.1 技术路线第21-22页
    2.2 试验方法第22-25页
        2.2.1 金钱树快繁体系第22-23页
            2.2.1.1 试验材料第22页
            2.2.1.2 消毒体系的建立第22页
            2.2.1.3 不同接种方式的研究第22页
            2.2.1.4 不定芽的直接诱导第22-23页
        2.2.2 豆瓣绿快繁体系第23页
            2.2.2.1 试验材料第23页
            2.2.2.2 消毒体系的建立第23页
            2.2.2.3 不同外植体再生能力的研究第23页
            2.2.2.4 不定芽的直接诱导第23页
        2.2.3 观音莲快繁体系第23-24页
            2.2.3.1 试验材料第23页
            2.2.3.2 消毒体系的建立第23-24页
            2.2.3.3 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第24页
            2.2.3.4 不定芽的直接诱导第24页
            2.2.3.5 生根诱导第24页
        2.2.4 白花小松快繁体系第24-25页
            2.2.4.1 试验材料第24页
            2.2.4.2 丛生芽诱导第24-25页
            2.2.4.3 生根诱导第25页
    2.3 数据统计和分析第25-2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6-31页
    3.1 初代培养的建立第26-27页
        3.1.1 不同消毒时间对外植的影响第26-27页
    3.2 金钱树快繁体系的研究第27-28页
        3.2.2 不同接种方式对金钱树切口愈伤的影响第27页
        3.2.3 不同激素组合对金钱树不定芽诱导影响第27-28页
    3.3 豆瓣绿快繁体系的研究第28-29页
        3.3.1 不同激素组合对豆瓣绿芽分化的影响第28页
        3.3.2 不同豆瓣绿外植体再生能力的差异第28-29页
        3.3.3 豆瓣绿丛生芽生根能力的差异第29页
    3.4 观音莲快繁体系的研究第29页
        3.4.1 不同激素组合对观音莲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29页
        3.4.2 不同激素组合对观音莲丛生芽诱导的影响第29页
        3.4.3 不同激素组合对观音莲生根的影响第29页
    3.5 白花小松快繁体系的研究第29-31页
        3.5.1 不同激素组合对白花小松丛生芽诱导的影响第29-30页
        3.5.2 不同激素组合对白花小松生根的影响第30-31页
4 讨论第31-32页
    4.1 不定芽发生部位的分析第31页
    4.2 对简化新优观叶植物快繁体系的探讨第31-32页
5 结论第32-33页
致谢第33-3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8页
附录第38-39页

论文共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瓜CsPLDα基因对NaC1胁迫的响应研究
下一篇:槭叶草对干旱和遮阴的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