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2页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 | 第7-9页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第9-11页 |
第三节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建构中两种叙述模式的展开 | 第12-28页 |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史写作 | 第12-16页 |
一、 怀特新历史主义理论与以往台湾的文学史的论述 | 第12-13页 |
二、 政治语境下台湾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 第13-15页 |
三、 《台湾新文学史》书写中的两种叙述模式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台湾新文学史》中的现代性叙述 | 第16-21页 |
一、 殖民现代性语义下的台湾“新文学”叙述范式 | 第16-18页 |
二、 自由主义传统与台湾现代主义文学 | 第18-20页 |
三、 后殖民与后现代的论争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台湾文学本土论 | 第21-28页 |
一、 本土的前身:两种意义的乡土 | 第21-24页 |
二、 本土的建构:情感与理论 | 第24-25页 |
三、 本土的突围:民间与后殖民理论 | 第25-28页 |
第二章 现代与本土——台湾新文学史论述中的冲突 | 第28-41页 |
第一节 后殖民史观的提出与意识形态化 | 第28-31页 |
一、 陈芳明后殖民理论建构 | 第28-29页 |
二、 协调现代性与本土论的后殖民史观 | 第29-31页 |
三、 后殖民理论的意识形态化弊端 | 第31页 |
第二节 政治变动对现代性与本土论的冲击 | 第31-35页 |
一、 政治变动与学术变迁 | 第31-32页 |
二、 本土脉络的纯质倾向 | 第32-34页 |
三、 后现代的侵入与多族群文学的浅层化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宽容论述与国族论述的困境 ——写入《台湾新文学史》的张爱玲 | 第35-41页 |
一、 《台湾新文学史》中的张爱玲 | 第35-37页 |
二、 从“张爱玲研究”看陈芳明的宽容论述 | 第37-39页 |
三、 宽容论述与国族认同的困境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台湾新文学史》书写的批判与反思 | 第41-53页 |
第一节 二元对立思维与《台湾新文学史》的主体建构困境 | 第41-44页 |
一、 历来台湾新文学史写作模式 | 第41-42页 |
二、 二元对立思维中的文学史主体建构 | 第42-43页 |
三、 《台湾新文学史》书写中的主体建构困境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台湾新文学史》的时间叙事批判 | 第44-49页 |
一、 “双陈论战”与宏观时间叙事 | 第44-46页 |
二、 断裂与连续的微观时间叙事 | 第46-47页 |
三、 新历史主义与时间叙事批判 | 第47-49页 |
第三节 台湾新文学史写作的反思与展望 | 第49-53页 |
一、 台湾新文学史写作热潮的反思 | 第49-50页 |
二、 台湾新文学史写作的展望 | 第50-53页 |
结论:多重意涵的复数历史书写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页 |
一、个人简历 | 第57页 |
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
三、获奖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