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我国现行体制下的劳动保障权利救济途径 | 第11-16页 |
第一节 劳动保障权利概述 | 第11-14页 |
一、劳动保障权利的含义 | 第11-12页 |
二、劳动保障权利的来源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劳动保障权利的救济方式 | 第14-16页 |
一、公力救济 | 第14页 |
二、私力救济 | 第14-15页 |
三、社会救济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我国现行政府主导下的劳动保障权利公力救济途径 | 第16-23页 |
第一节 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制度概述 | 第17-19页 |
一、劳动监察的含义 | 第17页 |
二、受案范围 | 第17-18页 |
三、处理程序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我国劳动仲裁制度概述 | 第19-20页 |
一、劳动仲裁的含义 | 第19-20页 |
二、受案范围 | 第20页 |
三、处理程序 | 第20页 |
第三节 劳动监察制度和劳动仲裁制度比较 | 第20-23页 |
一、两套截然不同的制度 | 第20-21页 |
二、两套部分重合的制度 | 第21页 |
三、对两套制度的评价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劳动保障权利救济立法发展状况 | 第23-34页 |
第一节 劳动保障权利公力救济的立法发展过程 | 第24-28页 |
一、劳动监察立法 | 第24-26页 |
二、劳动仲裁立法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劳动保障权利救济制度立法的价值取向 | 第28-30页 |
一、惩罚违法行为-劳动监察制度 | 第28-29页 |
二、制约违约行为-劳动仲裁、调解与和解制度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劳动保障权利救济制度中有待完善的问题 | 第30-34页 |
一、公法矫正私法规范-对公力救济的过度依赖 | 第30-31页 |
二、公力救济发展不平衡 | 第31-32页 |
三、公力救济方式冲突所产生的影响 | 第32-34页 |
(一) 程序方面问题 | 第32-33页 |
(二) 实体方面问题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域外劳动保障权利救济途径比较和启示 | 第34-40页 |
第一节 欧美国家 | 第34-38页 |
一、英国 | 第34-35页 |
二、美国 | 第35-36页 |
三、德国 | 第36-37页 |
四、法国 | 第37-38页 |
第二节 亚洲国家和地区 | 第38-39页 |
一、日本 | 第38页 |
二、中国台湾地区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对我国保障权利救济途径的启示 | 第39-40页 |
一、劳动监察制度定位于贯彻法定劳动基准 | 第39页 |
二、劳动争议解决制度保护私法自治原则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我国劳动保障权利救济途径之完善 | 第40-49页 |
第一节 优化公力救济途径 | 第40-47页 |
一、劳动监察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 第40-44页 |
二、劳动仲裁制度的调整和强化 | 第44-47页 |
第二节 发展私力救济和社会救济制度 | 第47-49页 |
一、维护调解、和解结果效力 | 第47-48页 |
二、规范私力救济方式 | 第48-49页 |
三、提升社会救济地位 | 第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