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1-17页 |
| 1. 传统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 第11-12页 |
| 1.1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学概念 | 第11页 |
| 1.2 运动性疲劳与五脏的关系 | 第11-12页 |
| 2. 艾灸疗法抗疲劳作用的传统理论 | 第12页 |
| 3. 艾灸防治运动性疲劳的现代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3.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 第12-13页 |
| 3.2 艾灸防治运动性疲劳机制的概述 | 第13-14页 |
| 4. 艾灸穴位的选择 | 第14-17页 |
| 4.1 足三里穴 | 第15页 |
| 4.2 关元穴 | 第15-17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17-25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 1.1 实验动物 | 第17页 |
| 1.2 主要材料和仪器 | 第17页 |
| 1.3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7-20页 |
| 2.1 动物分组 | 第17-18页 |
| 2.2 动物模型的制备 | 第18页 |
| 2.3 艾灸治疗方案 | 第18页 |
| 2.4 组织标本采集 | 第18页 |
| 2.5 指标检测 | 第18-20页 |
| 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20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0-25页 |
| 3.1 各组小鼠溺亡情况 | 第20页 |
| 3.2 Bcl-2、Fas蛋白在小鼠心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 第20-22页 |
| 3.3 p300、CBP在小鼠心肌细胞中的表达 | 第22-23页 |
| 3.4 心肌细胞凋亡的检测 | 第23-25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5-33页 |
| 1. 艾灸及其燃烧产物的作用 | 第25-27页 |
| 1.1 艾灸的温通效应的现代研究 | 第25-26页 |
| 1.2 艾灸的抗感染作用 | 第26-27页 |
| 1.3 艾灸燃烧产物的抗氧化作用 | 第27页 |
| 2. 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27-28页 |
| 3. 实验结果的讨论 | 第28-32页 |
| 3.1 艾灸及疲劳运动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28-29页 |
| 3.2 Fas、Bcl-2蛋白表达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29-30页 |
| 3.3 p300、CBP蛋白表达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30-31页 |
| 3.4 艾灸温热刺激抑制运动疲劳模型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 | 第31-32页 |
| 4. 本实验的局限性 | 第32-33页 |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