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连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高层连体建筑结构概述 | 第9-13页 |
1.1.1 连体结构的分类 | 第9-10页 |
1.1.2 连体结构的特点 | 第10页 |
1.1.3 连体建筑工程实例 | 第10-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震害情况 | 第14页 |
1.2.2 试验研究 | 第14-15页 |
1.2.3 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1.3 工程背景 | 第16-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2 双塔连体结构的计算模型 | 第20-28页 |
2.1 连接体与塔楼的连接方式 | 第20-21页 |
2.2 连接体的结构形式 | 第21-23页 |
2.3 双塔连体结构分析模型 | 第23-27页 |
2.3.1 串并联质点系层模型 | 第23-24页 |
2.3.2 串并联刚片系层模型 | 第24页 |
2.3.3 质量集中于节点系模型 | 第24-25页 |
2.3.4 分段连续化的串并联模型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 第28-33页 |
3.1 结构抗震理论发展 | 第28页 |
3.2 抗震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3.2.1 反应谱分析法 | 第28-29页 |
3.2.2 动力时程分析法 | 第29页 |
3.2.3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 | 第29-30页 |
3.2.4 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 | 第30页 |
3.3 现行规范对连体结构分析设计的要求 | 第30-31页 |
3.4 结构分析软件简介 | 第31-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双塔连体结构的静力分析 | 第33-54页 |
4.1 高层连体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33-35页 |
4.1.1 梁柱及支撑模型 | 第34页 |
4.1.2 墙模型 | 第34页 |
4.1.3 楼板模型 | 第34-35页 |
4.2 连体结构与单塔结构的动力特性 | 第35-39页 |
4.2.1 周期及振型分析 | 第35-37页 |
4.2.2 顶点位移及层间位移角 | 第37-39页 |
4.2.3 层间剪力 | 第39页 |
4.3 连接方式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 第39-44页 |
4.3.1 连接方式对周期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2 连接方式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41-43页 |
4.3.3 刚重比及有效质量系数 | 第43-44页 |
4.4 连体位置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 第44-48页 |
4.4.1 周期的比较分析 | 第45-46页 |
4.4.2 最大楼层弹性层间角的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4.4.3 扭转效应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4.5 连体上部结构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 第48-52页 |
4.5.1 周期的比较分析 | 第49页 |
4.5.2 地震响应比较分析 | 第49-51页 |
4.5.3 扭转效应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5 双塔连体结构的时程分析 | 第54-75页 |
5.1 时程分析理论 | 第54-55页 |
5.1.1 概述 | 第54页 |
5.1.2 动力方程及求解方法 | 第54-55页 |
5.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5-58页 |
5.2.1 地震波的选择与调整 | 第55-56页 |
5.2.2 本工程的地震波选择 | 第56-58页 |
5.3 多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 | 第58-62页 |
5.3.1 连体结构的受力分析 | 第58-60页 |
5.3.2 连体结构的变形分析 | 第60-62页 |
5.4 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 | 第62-73页 |
5.4.1 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62-69页 |
5.4.2 地震响应分析 | 第69-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5-7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6.2 后续工作研究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