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1.2 区域宏观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3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范围 | 第14页 |
1.3.2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4.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4.3 研究综合评述 | 第1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6.1 归纳法 | 第18页 |
1.6.2 比较法 | 第18页 |
1.6.3 综合分析法 | 第18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2 基于黄土高原环境因素的乡土景观研究概述 | 第22-38页 |
2.1 黄土高原概况 | 第22-23页 |
2.1.1 黄土高原概况 | 第22-23页 |
2.1.2 黄土高原河谷川道 | 第23页 |
2.2 乡土聚落景观构成与特征分析 | 第23-35页 |
2.2.1 乡土景观构成分析 | 第23-34页 |
2.2.2 乡土景观形成特征解析 | 第34-35页 |
2.3 黄土高原地区环境特征解析 | 第35-37页 |
2.3.1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 | 第35页 |
2.3.2 黄土高原河谷川道区气候特征 | 第35-36页 |
2.3.3 严重的水土流失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河谷川道型乡土聚落的演进影响要素分析 | 第38-54页 |
3.1 演化历史 | 第38-39页 |
3.1.1 史前时代 | 第38页 |
3.1.2 汉唐时期聚落分布脉络的转换 | 第38-39页 |
3.1.3 宋元明清,动荡到稳定 | 第39页 |
3.1.4 建国以后:河谷川道聚落规模到扩张与迁移 | 第39页 |
3.2 演化阶段 | 第39-41页 |
3.3 传统聚落分布类型 | 第41-42页 |
3.4 河谷川道型传统聚落演化特点及其解析 | 第42-46页 |
3.4.1 河谷川道型传统聚落演化特点 | 第42-44页 |
3.4.2 河谷川道型传统聚落演化特点解析 | 第44-45页 |
3.4.3 传统聚落空间分布形态特征 | 第45-46页 |
3.5 河谷川道型聚落景观演进要素 | 第46-52页 |
3.5.1 自然生态因素 | 第46-49页 |
3.5.2 社会因素 | 第49-50页 |
3.5.3 经济因素 | 第50页 |
3.5.4 文化因素 | 第50-52页 |
3.6 河谷川道型乡土聚落演进要素及其权重解析 | 第5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4 河谷川道型聚落景观分析及与山地型、平原型聚落的对比 | 第54-68页 |
4.1 黄土高原小流域基本单元分类 | 第54页 |
4.2 小流域河谷川道型乡土聚落特征与系统规划 | 第54-57页 |
4.2.1 小流域河谷川道型聚落特征 | 第54-55页 |
4.2.2 小流域河谷川道型聚落系统规划 | 第55页 |
4.2.3 河谷川道型聚落景观要素分布特征 | 第55-57页 |
4.3 河谷川道型传统聚落地域环境适应性分析 | 第57-60页 |
4.3.1 地形地貌的适应性 | 第57-58页 |
4.3.2 气候的适应性 | 第58-59页 |
4.3.3 资源的适应性 | 第59-60页 |
4.4 地域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分析 | 第60-62页 |
4.4.1 传统礼制影响下的聚落营造建模式 | 第60-61页 |
4.4.2 地域文化的影响 | 第61-62页 |
4.5 景观形态学视角下河谷川道型聚落景观要素与山地型、平原型聚落的对比分析 | 第62-66页 |
4.5.1 景观形态学的基本概述 | 第62-63页 |
4.5.2 传统聚落景观形态的特性体现 | 第63-64页 |
4.5.3 河谷川道型聚落景观要素与山地型、平原型聚落的对比研究 | 第64-65页 |
4.5.4 黄土高原传统聚落景观形态特征的相似性研究 | 第65-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5 河谷川道型乡土聚落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68-72页 |
5.1 河谷川道型乡土聚落发展现状 | 第68-69页 |
5.2 河谷川道型乡土聚落景观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69-71页 |
5.2.1 城市化进程 | 第69页 |
5.2.2 产业结构的转变 | 第69-70页 |
5.2.3 传统价值观的改变 | 第70页 |
5.2.4 河谷川道型传统聚落乡土景观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第70-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6 黄土高原河谷川道型乡土聚落的适宜发展模式探索 | 第72-94页 |
6.1 生态安全视野下传统聚落人居环境营造 | 第72页 |
6.2 大背景下陕北地区传统聚落的新变化 | 第72-76页 |
6.2.1 生态环境的恢复 | 第73页 |
6.2.2 生产方式的变化 | 第73-74页 |
6.2.3 生活方式和人居环境的变化 | 第74页 |
6.2.4 传统生活观念的变化 | 第74-75页 |
6.2.5 黄土高原河谷川道型传统聚落更新对策 | 第75页 |
6.2.6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 | 第75-76页 |
6.3 模式一:以现代生态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 | 第76-77页 |
6.3.1 现代生态农业概述 | 第76页 |
6.3.2 模式特点 | 第76-77页 |
6.4 模式二:农业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 | 第77-78页 |
6.4.1 农业生态旅游概述 | 第77页 |
6.4.2 模式特点 | 第77-78页 |
6.5 案例解析:安塞县冯家营村新农村建设 | 第78-81页 |
6.5.1 地理区位 | 第78-79页 |
6.5.2 自然环境 | 第79-80页 |
6.5.3 文化背景 | 第80页 |
6.5.4 历史沿革 | 第80-81页 |
6.6 冯家营村现状调研 | 第81-84页 |
6.6.1 传统窑居院落建设 | 第81-83页 |
6.6.2 乡村道路建设 | 第83页 |
6.6.3 村中心标志性景观及公共空间建设 | 第83-84页 |
6.6.4 基础配套设施 | 第84页 |
6.7 黄土高原河谷川道型聚落乡土景观营造实践 | 第84-91页 |
6.7.1 冯家营村新村规划设计 | 第84-85页 |
6.7.2 村庄发展目标 | 第85页 |
6.7.3 村庄建设规划 | 第85-88页 |
6.7.4 生态窑居设计探索 | 第88-91页 |
6.8 黄土高原河谷川道型传统聚落景观设计策略总结 | 第91-93页 |
6.8.1 新型窑居设计 | 第91页 |
6.8.2 窑居庭院设计 | 第91-92页 |
6.8.3 景观节点—新型的村庄中心 | 第92页 |
6.8.4 村庄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 第92-93页 |
6.8.5 公共服务设施的健全 | 第93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7 结论 | 第94-96页 |
7.1 基本结论 | 第94-95页 |
7.1.1 黄土高原河谷川道型聚落演进影响要素分析研究 | 第94页 |
7.1.2 黄土高原河谷川道型传统聚落景观形态的研究 | 第94页 |
7.1.3 黄土高原河谷川道型聚落景观适宜发展模式探索 | 第94-95页 |
7.1.4 对传统聚落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的探索 | 第95页 |
7.2 未来的展望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0-102页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