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 1.3.2 社会网络分析法 | 第12页 |
| 1.3.3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12-14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 第2章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相关研究述评 | 第18-24页 |
| 2.1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 第18-19页 |
| 2.2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19-21页 |
| 2.2.1 国外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19页 |
| 2.2.2 国内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19-21页 |
| 2.3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 第21-22页 |
| 2.4 简评 | 第22-24页 |
| 第3章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4-44页 |
| 3.1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与样本选择 | 第24-26页 |
| 3.1.1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第24-25页 |
| 3.1.2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样本选择 | 第25-26页 |
| 3.2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社会网络分析 | 第26-31页 |
| 3.2.1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一级指标社会网络分析 | 第26-28页 |
| 3.2.2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二级指标社会网络分析 | 第28-29页 |
| 3.2.3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三级指标社会网络分析 | 第29-31页 |
| 3.3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设计与有效性检验 | 第31-36页 |
| 3.3.1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设计 | 第31-34页 |
| 3.3.2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性检验 | 第34-36页 |
| 3.4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解释 | 第36-44页 |
| 3.4.1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一级指标解释 | 第37页 |
| 3.4.2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二级指标解释 | 第37-39页 |
| 3.4.3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三级指标解释 | 第39-44页 |
| 第4章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第44-54页 |
| 4.1 对象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44页 |
| 4.1.1 对象选择:安徽省合肥市 | 第44页 |
| 4.1.2 数据来源: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及统计网站 | 第44页 |
| 4.2 数据收集与数据处理 | 第44-47页 |
| 4.2.1 数据收集:2012~2016年原始数据 | 第44-45页 |
| 4.2.2 数据处理:初值法 | 第45-47页 |
| 4.3 评价分析与对策措施 | 第47-54页 |
| 4.3.1 综合评价:整体动态评价 | 第47页 |
| 4.3.2 层级分析:具体指标分析 | 第47-52页 |
| 4.3.3 对策措施:短板精准补齐 | 第52-54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 5.1 结论 | 第54-55页 |
| 5.2 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62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