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8-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6页 |
1.1 植物免疫系统研究概况 | 第14-19页 |
1.1.1 植物的免疫系统 | 第14-15页 |
1.1.2 植物抗病基因与病原物效应子互作机制 | 第15-17页 |
1.1.3 R基因保守结构域特征 | 第17-19页 |
1.2 水稻稻瘟病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2.1 稻瘟病发病症状及危害 | 第19-20页 |
1.2.2 稻瘟病的侵染过程 | 第20-21页 |
1.2.3 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的鉴定与定位 | 第21-22页 |
1.2.4 稻瘟病抗病基因的克隆 | 第22-25页 |
1.3 水稻稻曲病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1.3.1 稻曲病发生症状与危害 | 第25-26页 |
1.3.2 稻曲病的病害循环 | 第26-27页 |
1.3.3 稻曲病侵染特征 | 第27-29页 |
1.3.3.1 稻曲病的侵染源 | 第27-28页 |
1.3.3.2 稻曲病的寄主 | 第28页 |
1.3.3.3 稻曲病的侵染方式 | 第28-29页 |
1.3.4 稻曲病的侵染机制 | 第29-30页 |
1.3.5 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遗传机制 | 第30-31页 |
1.4 水稻抗病育种的展望 | 第31-34页 |
1.4.1 常规抗病育种 | 第31页 |
1.4.2 转基因方法培育抗病新品种 | 第31-32页 |
1.4.3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 第32-33页 |
1.4.4 克隆新的抗病基因 | 第33页 |
1.4.5 基因编辑技术在抗病育种中的利用 | 第33-34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宜香1B稻瘟病抗病基因鉴定及功能验证 | 第36-5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6-38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6-37页 |
2.1.2 培养基 | 第37页 |
2.1.3 引物序列 | 第37页 |
2.1.4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37-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44页 |
2.2.1 水稻栽培管理 | 第38页 |
2.2.2 稻瘟菌培养及接菌 | 第38页 |
2.2.3 水稻叶片DNA提取(CTAB法) | 第38-39页 |
2.2.4 水稻叶片RNA的提取、反转录及qRT-PCR | 第39-41页 |
2.2.5 PCR扩增及片段回收 | 第41页 |
2.2.6 PCR产物的克隆及检测 | 第41-42页 |
2.2.7 构建过表达和干涉载体 | 第42页 |
2.2.8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 第42-43页 |
2.2.9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及阳性检测 | 第43页 |
2.2.10 植株中基因表达分析 | 第43页 |
2.2.11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 | 第43页 |
2.2.12 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鉴定 | 第43-4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5页 |
2.3.1 稻瘟病菌诱导Y1B产生防御反应 | 第44-45页 |
2.3.2 Y1B对稻瘟病菌的抗谱分析 | 第45页 |
2.3.3 Y1B中稻瘟病抗病基因表达 | 第45-48页 |
2.3.4 Y1B抗病候选基因分析 | 第48-51页 |
2.3.5 Pid2_Y1B遗传转化载体构建及酶切验证 | 第51页 |
2.3.6 水稻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阳性鉴定 | 第51-53页 |
2.3.7 Pid2_Y1B表达模式分析 | 第53页 |
2.3.8 Pid2_Y1B亚细胞定位 | 第53页 |
2.3.9 Pid2_Y1B功能分析 | 第53-55页 |
2.4 讨论 | 第55-58页 |
2.4.1 稻瘟病抗病基因的利用 | 第55-56页 |
2.4.2 宜香1B稻瘟病抗病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56页 |
2.4.3 Pid2_Y1B蛋白功能验证 | 第56-58页 |
第三章 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评价 | 第58-6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3.2.1 供试水稻栽培管理 | 第58-59页 |
3.2.2 稻曲病田间调查 | 第59页 |
3.2.3 水稻对稻曲病抗性评价 | 第59页 |
3.2.4 统计分析 | 第59-6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3.3.1 不同地区及不同年度间稻曲病发病情况 | 第60页 |
3.3.2 杂交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评价 | 第60-62页 |
3.3.3 亲本对稻曲病抗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4 稻曲病抗性的配合力分析 | 第63页 |
3.3.5 稻曲病抗性的遗传参数估计 | 第63-64页 |
3.4 讨论 | 第64-66页 |
3.4.1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抗性的差异 | 第64页 |
3.4.2 稻曲病的发生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 第64页 |
3.4.3 稻曲病病情指数的配合力分析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宜香1B对稻曲病菌抗病机制研究 | 第66-7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6-68页 |
4.2.1 稻曲病菌的培养和人工接菌 | 第66-67页 |
4.2.2 稻曲病发病情况调查 | 第67页 |
4.2.3 小穗总RNA的提取、反转录及RT-PCR | 第67页 |
4.2.4 小穗DAB染色 | 第67-68页 |
4.2.5 荧光显微镜观察小穗内部结构 | 第6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8-74页 |
4.3.1 水稻保持系田间稻曲病抗性鉴定 | 第68-69页 |
4.3.2 人工接种稻曲病菌对水稻致病力分析 | 第69-70页 |
4.3.3 稻曲病菌接种后诱导水稻防御基因表达 | 第70-71页 |
4.3.4 稻曲病菌侵染小穗显微观察 | 第71页 |
4.3.5 稻曲病菌侵染影响水稻花粉发育 | 第71页 |
4.3.6 稻曲球形成过程 | 第71-74页 |
4.4 讨论 | 第74-76页 |
4.4.1 稻曲病菌存在致病力分化 | 第74页 |
4.4.2 人工接菌对稻曲病发病的影响 | 第74页 |
4.4.3 稻曲病菌诱导水稻防御基因的表达 | 第74-75页 |
4.4.4 稻曲病菌侵入小穗内部过程探究 | 第75-76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第76-79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76-77页 |
5.2 创新点 | 第77-78页 |
5.3 今后工作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附录 | 第94-103页 |
附录1 附表 | 第94-96页 |
附录2 部分实验步骤 | 第96-99页 |
附录3 主要试剂配制 | 第99-101页 |
附录4 附图 | 第101-103页 |
附录5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