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陌生化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到新批评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1-18页
    一、选题原由和写作主旨第11-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2-16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三、研究方案和论文大纲第16-18页
第一章 陌生化理论与俄国形式主义:立足文学自足论的形式层研究第18-30页
    第一节 陌生化理论产生背景及其释义第18-21页
        一、哲学、语言学背景:胡塞尔现象学与索绪尔语言学第18-19页
        二、文学历史语境:象征派与未来派第19-20页
        三、陌生化理论释义第20-21页
    第二节 陌生化理论的“三维”透视第21-25页
        一、陌生化与文学性:关乎本体的审美对象第21-23页
        二、陌生化与可感受性:关乎形式的审美效果第23-24页
        三、陌生化与变形、阻滞:关乎手法的审美特征第24-25页
    第三节 陌生化理论的批评实践:对语言结构的关注第25-30页
        一、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对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反常化程序的分析第26-27页
        二、鲍·艾亨鲍姆对果戈理小说《外套》诗学结构的分析第27-30页
第二章 陌生化理论与新批评:基于语言有机整体的语义层研究第30-38页
    第一节 新批评产生背景第30-32页
        一、文学历史语境:实证主义与浪漫主义第30-31页
        二、理论先驱:T.S.艾略特和L.A.瑞恰兹第31-32页
    第二节 陌生化理论在新批评中的“三维”体现第32-34页
        一、文学特异性:本体论批评的文本中心主义第32-33页
        二、“两个谬见”:批评方法的绝对形式主义色彩第33页
        三、远距异质原则:语言有机整体的复杂意义来源第33-34页
    第三节 陌生化理论批评实践:对语义层次的充分考察第34-38页
        一、克林思·布鲁克斯对叶芝《在学童之间》的细读式评论第34-36页
        二、威廉·燕卜逊《含混七型》的语义分析批评第36-38页
第三章 陌生化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第38-45页
    第一节 语言下层向语言上层的偏移:从俄国形式主义到新批评第38-41页
        一、文本观:从语言客体到语言有机整体第38-39页
        二、批评方法:从语言技巧结构到语义细读分析第39-41页
    第二节 语言内部向语言外部的转向:新批评之后第41-43页
        一、贝托尔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第41-42页
        二、赫伯特·马尔库塞:“新感性”第42-43页
        三、由内而外:陌生化理论的整体发展趋向第43页
    第三节 陌生化理论的发展对中国文论建设的启示第43-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韩少功小说中的方言现象研究
下一篇:布迪厄社会学视角下《红高粱家族》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