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2页 |
1.3 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2.1 干旱区绿洲沙漠化现状及趋势 | 第14-15页 |
2.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2.3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第三章 民勤沙漠化防治生态政策 | 第19-32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19-22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3.1.2 自然环境 | 第20-21页 |
3.1.3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1-22页 |
3.2 民勤沙漠化发展特征 | 第22-24页 |
3.3 民勤绿洲沙漠化防治理论及工程 | 第24-27页 |
3.3.1 民勤沙漠化防治理论 | 第24-25页 |
3.3.2 民勤沙漠化防治工程 | 第25-27页 |
3.4 民勤沙漠化防治政策阶段划分 | 第27-32页 |
3.4.1 第一阶段(1950-1960)林草初建期 | 第28页 |
3.4.2 第二阶段(1961-1978)林草管护期 | 第28页 |
3.4.3 第三阶段(1979-2000)管护建设期 | 第28-30页 |
3.4.4 第四阶段(2001-至今)综合治理期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民勤农村社区沙漠化防治模式分类 | 第32-48页 |
4.1 农村社区研究 | 第32页 |
4.2 社区主导沙漠化防治模式识别 | 第32-35页 |
4.2.1 识别因素 | 第33页 |
4.2.2 模式识别结果 | 第33-35页 |
4.3 人进沙退模式-以宋河为例 | 第35-39页 |
4.3.1 自然基底与人文背景 | 第35-37页 |
4.3.2 政策选择与社区行动 | 第37-38页 |
4.3.3 案例特点 | 第38-39页 |
4.4 人退沙退模式-以煌辉为例 | 第39-41页 |
4.4.1 自然基底与人文背景 | 第39页 |
4.4.2 政策选择与社区行动 | 第39-41页 |
4.4.3 案例特点 | 第41页 |
4.5 人定沙定模式-以正新为例 | 第41-44页 |
4.5.1 自然基底与人文背景 | 第41-42页 |
4.5.2 政策选择与社区行动 | 第42-43页 |
4.5.3 案例特点 | 第43-44页 |
4.6 水资源利用平衡模式-以梧桐为例 | 第44-48页 |
4.6.1 自然基底与人文背景 | 第44-45页 |
4.6.2 政策选择与社区行动 | 第45-46页 |
4.6.3 案例特点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民勤农村社区沙漠化防治模式绩效对比分析 | 第48-57页 |
5.1 测度模型与指标选取 | 第48-49页 |
5.1.1 测度模型 | 第48-49页 |
5.1.2 选取指标 | 第49页 |
5.2 数据处理与计算 | 第49-54页 |
5.2.1 人进沙退模式综合评判 | 第49-51页 |
5.2.2 人退沙退模式综合评判 | 第51页 |
5.2.3 人定沙定模式综合评判 | 第51-52页 |
5.2.4 水资源利用平衡模式综合评判 | 第52-54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5.3.1 人定沙定模式结果分析 | 第54页 |
5.3.2 人进沙退模式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5.3.3 水资源利用平衡模式结果分析 | 第55页 |
5.3.4 人退沙退模式结果分析 | 第55页 |
5.3.5 各模式潜在问题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 | 第57-5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58-59页 |
第七章 民勤农村社区沙漠化防治对策与建议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与课题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