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立法权威
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立法权威释义 | 第13-23页 |
第一节 权威的概念 | 第13-18页 |
一、词源 | 第13页 |
二、规范性概念与描述性概念 | 第13-14页 |
三、作为描述性概念的权威概念 | 第14-16页 |
四、作为规范性概念的权威概念 | 第16-18页 |
第二节 立法权威的概念 | 第18-20页 |
一、立法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立法权威的基本界定 | 第19-20页 |
三、立法权威的具体体现 | 第20页 |
第三节 立法权威与法律权威的概念辨析 | 第20-23页 |
一、法律权威的概念 | 第20-21页 |
二、立法权威与法律权威的关系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立法权威的合法性分析 | 第23-31页 |
第一节 几种主要的合法性进路 | 第23-26页 |
一、自然主义的合法性理论 | 第23-24页 |
二、实证主义的合法性理论 | 第24-25页 |
三、程序主义的合法性理论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立法权威的合法性进路:程序主义 | 第26-29页 |
第三节 商谈理论的立法运用:立法商谈 | 第29-31页 |
一、立法商谈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 第29页 |
二、立法商谈具有平等性的特征 | 第29-30页 |
三、立法商谈具有论证性的特征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中国问题与解决 | 第31-47页 |
第一节 商谈理论视角下我国立法检视 | 第31-35页 |
一、立法参与主体的有限性 | 第31-32页 |
二、立法“商谈”对象的局限性 | 第32-33页 |
三、立法审议缺乏论辩性 | 第33-34页 |
四、立法参与者商谈能力不足 | 第34-35页 |
第二节 立法权威的树立:立法商谈之路 | 第35-47页 |
一、确立商谈的立法理念 | 第35-36页 |
二、保障公民平等且广泛的立法参与权 | 第36-37页 |
三、建立健全相关立法程序 | 第37-45页 |
四、加强公民教育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