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1-12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测试的含义以及本文测试的介绍 | 第13-19页 |
2.1 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 | 第13页 |
2.2 接口测试的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2.2.1 接口和接口测试的概念 | 第13页 |
2.2.2 HTTP协议接口的类型 | 第13-14页 |
2.2.3 高效接口测试的含义 | 第14页 |
2.3 主流性能测试工具介绍 | 第14-16页 |
2.3.1 接口测试工具及其对应测试类型简介 | 第14页 |
2.3.2 Jmeter工具介绍 | 第14-15页 |
2.3.3 主流的性能测试工具优势比较 | 第15-16页 |
2.4 本文的测试与对响应时间分析的可行性 | 第16-17页 |
2.4.1 响应时间的含义 | 第16页 |
2.4.2 影响响应时间的因素 | 第16-17页 |
2.4.3 对响应时间的研究 | 第17页 |
2.5 本文测试环境搭建方法介绍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接口并发量和响应时间的研究 | 第19-29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3.2 讨论线程通过接口的过程以及Error产生的原因 | 第19-20页 |
3.3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研究 | 第20-29页 |
3.3.1 数据预处理 | 第20-21页 |
3.3.2 测试接口:add_guest | 第21-22页 |
3.3.3 分析并发用户数目和响应之间的表格和图表 | 第22-23页 |
3.3.4 使用含有截距项的线性拟合 | 第23-24页 |
3.3.5 使用不含有截距项的线性拟合 | 第24-28页 |
3.3.6 结论和意义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接口时间复杂度与响应时间的模型研究 | 第29-49页 |
4.1 接口时间复杂度与响应时间的模型 | 第29-41页 |
4.1.1 有关时间复杂度的解释 | 第29-31页 |
4.1.2 数据预处理与数据采集 | 第31-37页 |
4.1.3 使用含有截距项的线性拟合 | 第37-41页 |
4.2 论文公式对4种经典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 第41-46页 |
4.2.1 冒泡排序 | 第41-42页 |
4.2.2 插入排序 | 第42-43页 |
4.2.3 选择排序 | 第43-44页 |
4.2.4 shell排序 | 第44-45页 |
4.2.5 四种算法时间复杂度的排序以及分析 | 第45-46页 |
4.3 SQL语句优化分析 | 第46-49页 |
4.3.1 测试方案 | 第46页 |
4.3.2 测试环境搭建 | 第46-47页 |
4.3.3 使用论文中的模型对于SQL语句优化前后的接口进行时间复杂度分析: | 第47-49页 |
第五章 WEB页面及其接口的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69页 |
5.1 模型的研究 | 第49-67页 |
5.1.1 WEB网页性能模型研究 | 第49-59页 |
5.1.2 WEB接口性能模型研究 | 第59-67页 |
5.2 模型的应用 | 第67-69页 |
5.2.1 判断接口时间复杂度 | 第67页 |
5.2.2 通过WEB用户量判断所在接口用户量 | 第67-69页 |
第六章 并发用户数量的计算方法 | 第69-73页 |
6.1 WEB系统与WEB页面并发用户估计 | 第69-70页 |
6.2 接口并发用户估计 | 第70-71页 |
6.2.3 接口并发量的研究 | 第70-71页 |
6.2.4 总结接口、WEB并发用户估算步骤 | 第71页 |
6.3 在Jmeter中的实际场景设置 | 第71-73页 |
第七章 WEB网页及接口性能测试总结 | 第73-78页 |
7.1 本文对WEB网页及WEB接口性能测试的推动 | 第73-76页 |
7.1.1 传统WEB性能测试指标分析方法概论 | 第73-75页 |
7.1.2 本文对WEB网页性能测试以及接口测试的贡献 | 第75-76页 |
7.2 其他接口测试软件简要介绍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 第81-90页 |
附录1 冒泡排序数组元素调动步骤 | 第81-84页 |
附录2 插入排序数组元素调动步骤 | 第84-87页 |
附录3 选择排序数组元素调动步骤 | 第87-88页 |
附录4 shell排序数组元素调动步骤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