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汞污染土壤水泥固化/稳定化处理方法探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4页
    1.1 汞污染问题第9-13页
        1.1.1 汞的来源第9-10页
        1.1.2 汞的环境化学特征第10-11页
        1.1.3 汞的危害及全球汞污染事件第11-13页
    1.2 土壤汞污染来源及危害第13-16页
        1.2.1 土壤中汞的来源第13-14页
        1.2.2 汞在土壤中形态特征及转化规律第14-15页
        1.2.3 土壤中汞元素的迁移行为第15-16页
        1.2.4 汞污染土壤的危害第16页
    1.3 国内外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进展第16-22页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22-24页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页
        1.4.2 研究内容第22页
        1.4.3 研究路线第22-24页
第二章 汞污染土壤范围调查第24-37页
    2.1 汞污染土壤来源第24-25页
    2.2 汞污染土壤采样布点第25-26页
    2.3 污染场地浓度分布第26-30页
        2.3.1 厂区及周边区域背景值监测结果第26-28页
        2.3.2 调查区域监测结果第28-30页
    2.4 污染场地范围确定及浓度分布第30-36页
        2.4.1 调查场地浓度分布图及分析第30-31页
        2.4.2 污染场地范围图第31页
        2.4.3 汞污染土壤数量第31-36页
        2.4.4 汞污染土壤对周边环境潜在危害第36页
    2.6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实验材料、方法与结果分析第37-52页
    3.1 汞污染土壤水泥固化/稳定化机理第37-41页
        3.1.1 水泥固化/稳定化机理概述第37页
        3.1.2 水泥固化机理第37-40页
        3.1.3 汞污染土壤稳定化机理第40-41页
    3.2 水泥固化/稳定化实验流程设计第41页
    3.3 汞污染土壤样品采集第41-42页
    3.4 固化试验材料及仪器第42页
        3.4.1 试验材料第42页
        3.4.2 仪器和设备第42页
    3.5 水泥固化体制备第42-44页
        3.5.1 实验方案设计第42-43页
        3.5.2 固化体制备步骤第43-44页
    3.6 水泥固化体浸出液总汞含量检测第44-46页
        3.6.1 浸出毒性实验原理第44页
        3.6.2 浸出毒性实验材料第44页
        3.6.3 浸出毒性实验仪器和设备第44-45页
        3.6.4 浸出实验步骤第45-46页
    3.7 实验结果分析第46-51页
        3.7.1 水泥固化体浸出汞浓度影响因素分析第46-49页
        3.7.2 实验结果应用分析第49页
        3.7.3 水泥固化/稳定化实验研究比较第49-51页
    3.8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汞污染土壤水泥固化/稳定化工程实例第52-74页
    4.1 工程背景介绍第52页
    4.2 汞污染土壤治理工程处置方案第52-53页
        4.2.1 工程技术方法筛选确定第52页
        4.2.2 汞污染土壤治理要求第52-53页
        4.2.3 水泥固化/稳定化拟定实施条件第53页
    4.3 汞污染土壤治理工程设计内容第53-71页
        4.3.1 工程概况第53-54页
        4.3.2 工艺流程设计第54页
        4.3.3 预处理场址比选第54-56页
        4.3.4 填埋场址比选第56-62页
        4.3.5 填埋场库容设计第62页
        4.3.6 工程平面布置第62-66页
        4.3.7 工艺操作流程设计第66-69页
        4.3.8 工艺设备选型第69-70页
        4.3.9 原辅材料消耗及物料平衡分析第70-71页
        4.3.10 环保措施设计第71页
    4.4 工程实施效益分析第71-72页
    4.5 成本核算比较第72-73页
        4.5.1 汞污染土壤处理设计成本第72页
        4.5.2 工程案例比较第72-73页
    4.6 工程应用及展望第73-7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5页
    5.1 结论第74页
    5.2 展望第74-75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产系统可靠性分配方法与案例研究
下一篇:大型高速铁路车站客运安全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