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纺织工业、染整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混纺织物论文

基于pH变色指示伤口的载药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1页
    1.1 医用纺织品第12-17页
        1.1.1 纺织品作为药物载体的三个阶段第13-14页
        1.1.2 医用纺织品作用机理第14页
        1.1.3 医用纺织品生产新技术第14-15页
        1.1.4 医用纺织品分类第15页
        1.1.5 给药系统类型第15-16页
        1.1.6 基于医用纺织品的给药系统 (DDS)第16-17页
        1.1.7 医用纺织品作为给药系统的优势第17页
    1.2 变色材料第17-20页
        1.2.1 光致变色材料第18页
        1.2.2 热致变色材料第18页
        1.2.3 电致变色材料第18-19页
        1.2.4 酸致变色材料第19页
        1.2.5 其他变色材料第19-20页
    1.3 伤口敷料概述第20-21页
    1.4 伤口愈合理论第21-23页
    1.5 溶胶凝胶技术概述第23-29页
        1.5.1 溶胶一凝胶技术的特点第23-24页
        1.5.2 溶胶凝胶技术的基本原理第24-25页
        1.5.3 溶胶一凝胶技术对纺织品整理的原理第25-26页
        1.5.4 溶胶凝胶技术的固色机理第26-27页
        1.5.5 溶胶凝胶技术的载药机理第27页
        1.5.6 溶胶凝胶技术的工艺过程第27-29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第29-31页
第二章 pH值变色织物的制备第31-47页
    2.1 引言第31页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31-33页
        2.2.1 实验材料第31-32页
        2.2.2 实验仪器第32-33页
    2.3 实验方法第33-34页
        2.3.1 棉织物染色工艺第33-34页
        2.3.2 染色棉织物的处理第34页
    2.4 测试方法第34-35页
        2.4.1 织物匀染性及 K /S 值的测定第34页
        2.4.2 染色织物耐摩色牢度第34页
        2.4.3 染色织物耐洗色牢度第34-35页
        2.4.4 不同pH值染色棉织物反射光谱的测定第35页
        2.4.5 不同pH值染色棉织物红外光谱的测定第35页
        2.4.6 染料吸光度测定第35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35-46页
        2.5.1 各pH指示剂染料的染色性及加酸显色性分析第35-38页
        2.5.2 各pH指示剂染色棉织物的明度、饱和度、色调第38-39页
        2.5.3 各 pH 指示剂染色棉织物的反射光谱第39-42页
        2.5.4 各pH指示剂染色棉织物的的红外光谱分析比较第42-44页
        2.5.5 不同pH值染料的吸收光谱第44-46页
    2.6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包覆模型药物的硅凝胶与改性硅凝胶的缓释性能研究第47-58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47-49页
        3.2.1 实验材料第48页
        3.2.2 实验仪器第48-49页
    3.3 实验方法第49-50页
        3.3.1 纳米硅溶胶载体的制备第49页
        3.3.2 改性纳米硅溶胶载体的制备第49-50页
        3.3.3 包覆模型药物硅凝胶与改性硅溶胶的制备第50页
    3.4 测试方法第50-52页
        3.4.1 溶胶粒径测试第51页
        3.4.2 溶胶载体膜形貌的测试第51页
        3.4.3 包覆模型药物溶胶的体外药物释放测试第51-52页
        3.4.4 凝胶与改性凝胶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研究第52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52-57页
        3.5.1 改性剂对溶胶载体形貌的影响第52-54页
        3.5.2 包覆酮洛芬硅凝胶与改性硅凝胶的体外释放性能比较第54-56页
        3.5.3 凝胶与改性凝胶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比较第56-57页
    3.6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基于溶胶凝胶技术的载药纺织品的制备第58-76页
    4.1 引言第58页
    4.2 实验材料、药品与仪器第58-60页
        4.2.1 实验材料第58页
        4.2.2 实验药品第58-59页
        4.2.3 实验仪器第59-60页
    4.3 实验方法第60页
        4.3.1 载药溶胶与改性溶胶的制备第60页
        4.3.2 浸轧法制备载药织物第60页
    4.4 测试方法第60-64页
        4.4.1 织物透气性测定第61页
        4.4.2 织物抗拉伸性能测试第61页
        4.4.3 试样撕破强力测试第61页
        4.4.4 试样手感测试第61页
        4.4.5 SEM 形貌分析第61页
        4.4.6 XPS 形貌分析第61-62页
        4.4.7 X 射线衍射 (XRD) 分析第62页
        4.4.8 红外光谱分析第62页
        4.4.9 经溶胶处理后织物的色牢度测试第62页
        4.4.10 两种方法的药物缓释实验比较第62-63页
        4.4.11 织物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63-64页
    4.5 结果与讨论第64-74页
        4.5.1 SEM形貌分析第64页
        4.5.2 XRD分析第64-65页
        4.5.3 XPS分析第65-67页
        4.5.4 改性剂对整理织物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第67-68页
        4.5.5 透气性分析第68页
        4.5.6 ATR- FTIR分析第68-70页
        4.5.7 溶胶处理后织物的色牢度分析第70-71页
        4.5.8 两种方法的载药纺织品的释药行为分析第71-73页
        4.5.9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研究第73-74页
    4.6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9页
参考文献第79-88页
硕士期间文章发表和专利申请一览表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历史街区空间规划与交通改善设计
下一篇:独立型太阳能LED路灯智能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