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体育理论论文--体育教育论文--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论文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体育参与对女大学生社会性别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4页
    1.1 问题的缘起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3 研究意义第12-14页
        1.3.1 理论意义第12页
        1.3.2 现实意义第12-14页
2 文献综述第14-28页
    2.1 女性体育参与与社会性别研究综述第14-18页
        2.1.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2.1.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第18-28页
        2.2.1 后现代主义思想及其方法论介绍第18页
        2.2.2 后现代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第18-19页
        2.2.3 性别意识形态决定女性体育参与状态第19-20页
        2.2.4 社会性别的概念及演变第20-21页
        2.2.5 体育与性别刻板印象第21-22页
        2.2.6 性别角色认同概念第22-24页
        2.2.7 女性体育参与与性别社会化冲突第24-26页
        2.2.8 女性体育参与与性别歧视第26-28页
3 研究对象、方法及假设第28-31页
    3.1 研究对象第28页
    3.2 研究方法第28-30页
        3.2.1 文献资料法第28页
        3.2.2 问卷调查法第28-29页
        3.2.3 访谈法第29页
        3.2.4 数理统计法第29页
        3.2.5 逻辑分析法第29-30页
    3.3 研究假设第30-31页
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31-50页
    4.1 体育参与对女生社会性别分化的因素研究第31-33页
        4.1.1 体育参与的女生社会性别分化的描述统计第31-33页
        4.1.2 体育参与对女生社会性别分化的结果第33页
    4.2 父母职业、体育参与与双性化性别倾向的关系研究第33-34页
        4.2.1 女性体育参与者双性化性别倾向的相关性研究第33-34页
        4.2.2 女性体育参与者双性化性别倾向相关性的结果分析第34页
    4.3 各自变量对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实证研究第34-37页
        4.3.1 父母职业与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分类研究第34-35页
        4.3.2 父母职业与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因素研究第35-36页
            4.3.2.1 父母职业与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方差齐性检验第35页
            4.3.2.2 父母职业分类与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方差分析第35-36页
        4.3.3 父母职业与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质性研究第36-37页
    4.4 运动年限对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实证研究第37-39页
        4.4.1 运动年限与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因素研究第37页
        4.4.2 运动年限对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方差分析第37-38页
        4.4.3 运动年限与双性化体育专业女生变化图第38页
        4.4.4 运动年限与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质性研究第38-39页
    4.5 项群理论对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实证研究第39-42页
        4.5.1 运动项目类型的分类标准第39页
        4.5.2 项群理论与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分类研究第39-40页
        4.5.3 项群理论与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因素研究第40页
        4.5.4 项群理论与双性化性别倾向方差齐性结果与分析第40-41页
        4.5.5 项群理论与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质性研究第41-42页
    4.6 社会赞许类运动与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实证研究第42-44页
        4.6.1 社会赞许运动项目与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分类研究第42-43页
        4.6.2 社会赞许运动项目与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因素研究第43页
        4.6.3 社会赞许运动项目与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方差分析第43-44页
        4.6.4 项群理论与社会赞许运动项目分类结果的对比分析第44页
    4.7 运动级别对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实证研究第44-47页
        4.7.1 运动级别与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分类研究第44-45页
        4.7.2 运动级别与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因素研究第45页
        4.7.3 运动级别与与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方差分析第45-46页
        4.7.4 运动级别与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质性研究第46-47页
    4.8 运动态度对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实证研究第47-50页
        4.8.1 运动态度与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分类研究第47页
        4.8.2 运动态度与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因素研究第47-48页
        4.8.3 运动态度对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方差分析第48页
        4.8.4 运动态度对体育专业女生双性化性别倾向的质性研究第48-50页
5 思考与启示第50-54页
    5.1 体育项目类型对体育专业女生社会性别的转变第50页
    5.2 教学环境和手段对体育专业女生社会性别的迁移第50-51页
    5.3 对体育专业女生社会性别的歧视第51页
    5.4 体育项目设定与传统女性气质的矛盾第51-52页
    5.5 女性体育参与与女同性恋现象第52-54页
6 结论与建议第54-58页
    6.1 结论第54-55页
    6.2 建议第55-58页
        6.2.1 激进女性主义流派:男女体育项目设置分离第55-56页
        6.2.2 自由女性主义流派:男女体育参与须平等第56页
        6.2.3 宣传教育,转变观念第56页
        6.2.4 赋予权力,降低歧视第56-57页
        6.2.5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5页
附录第65-79页
致谢第79-81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问题的研究--以南昌市为例
下一篇:南昌市与抚顺市少儿乒乓球训练的对比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