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导言 | 第9-19页 |
1.1 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关于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9-25页 |
2.1 概念 | 第19-20页 |
2.1.1 流动人口 | 第19页 |
2.1.2 流动人口管理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2.2.1 社会排斥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社会融合理论 | 第21-22页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2-23页 |
2.2.4 社会治理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我国流动人口及管理体系 | 第25-35页 |
3.1 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结构与趋势 | 第25-28页 |
3.1.1 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与结构 | 第25-27页 |
3.1.2 我国流动人口的趋势 | 第27-28页 |
3.2 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的体系架构 | 第28-35页 |
3.2.1 我国流动人口管理实践的概貌 | 第28-29页 |
3.2.2 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的体制 | 第29-31页 |
3.2.3 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的机制 | 第31-33页 |
3.2.4 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的模式 | 第33-35页 |
第4章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35-55页 |
4.1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 第35-43页 |
4.1.1 开发区流动人口基本情况 | 第35-37页 |
4.1.2 开发区流动人口管理体制 | 第37-39页 |
4.1.3 开发区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 第39-40页 |
4.1.4 开发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方法 | 第40-42页 |
4.1.5 开发区流动人口管理取得的成效 | 第42-43页 |
4.2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流动人口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43-49页 |
4.2.1 流动人口社会管控力度不足 | 第44-46页 |
4.2.2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系统性不强 | 第46-47页 |
4.2.3 积分落户制度实施效果不佳 | 第47-48页 |
4.2.4 新市民服务中心运转效果尚未达到期望水平 | 第48页 |
4.2.5 流动人口落户成本过高 | 第48-49页 |
4.3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49-55页 |
4.3.1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不高 | 第50页 |
4.3.2 流动人口管理需加强全国整体统筹 | 第50-51页 |
4.3.3 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尚未形成 | 第51-52页 |
4.3.4 社会资源总量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足 | 第52-55页 |
第5章 国内外流动人口管理经验 | 第55-63页 |
5.1 国外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经验 | 第55-58页 |
5.2 国内典型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经验 | 第58-61页 |
5.2.1 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经验 | 第58-59页 |
5.2.2 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经验 | 第59-60页 |
5.2.3 广州市流动人口管理经验 | 第60-61页 |
5.3 总结与启示 | 第61-63页 |
第6章 完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建议 | 第63-73页 |
6.1 流动人口社会治理的总体思路 | 第63-65页 |
6.1.1 流动人口社会治理目标 | 第63-64页 |
6.1.2 流动人口社会治理方法 | 第64页 |
6.1.3 流动人口社会治理实践路径 | 第64-65页 |
6.2 发挥多元主体在流动人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 第65-73页 |
6.2.1 政府的职能 | 第65-66页 |
6.2.2 社会组织的功能 | 第66-68页 |
6.2.3 社区的作用 | 第68-69页 |
6.2.4 企业的积极性 | 第69-70页 |
6.2.5 流动人口的主动性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市民服务管理情况调查问卷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