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花生论文

冬闲期耕作方式对连作花生土壤微环境、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1 前言第13-20页
    1.1 目的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1.2.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环境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1.1 土壤物理性状第14-15页
            1.2.1.2 土壤养分含量第15页
            1.2.1.3 土壤微生物数量第15-16页
            1.2.1.4 土壤酶活性第16页
        1.2.2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生理特性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2.1 作物生育进程第16页
            1.2.2.2 花生植株生长第16-17页
            1.2.2.3 作物光合作用第17页
            1.2.2.4 花生衰老第17-18页
            1.2.2.5 作物根系活力及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第18页
        1.2.3 不同耕作方式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3.1 花生产量第18-19页
            1.2.3.2 花生品质第19-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24页
    2.1 试验设计第20-21页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1-24页
        2.2.0 土壤理化性状测定第21页
            2.2.0.1 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第21页
            2.2.0.2 土壤速效养分第21页
        2.2.1 土壤微环境测定第21页
            2.2.1.1 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第21页
        2.2.2 植株性状考察第21-22页
        2.2.3 生理指标测定第22页
            2.2.3.1 光合速率第22页
            2.2.3.2 叶绿素含量第22页
            2.2.3.3 抗氧化酶活性第22页
            2.2.3.4 叶片NR活性和根系活力第22页
        2.2.4 花生产量测定第22页
        2.2.5 花生籽仁品质性状测定第22-23页
            2.2.5.1 蛋白质、粗脂肪及可溶性糖含量第23页
            2.2.5.2 氨基酸组分及脂肪酸组分第23页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3-2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4-43页
    3.1 冬闲期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24-33页
        3.1.1 土壤物理性状第24-25页
            3.1.1.1 土壤容重第24页
            3.1.1.2 土壤孔隙度第24-25页
        3.1.2 冬闲期耕作方式对连作花生土壤生物数量的影响第25-27页
            3.1.2.1 细菌数量第25-26页
            3.1.2.2 放线菌数量第26-27页
            3.1.2.3 真菌数量第27页
        3.1.3 冬闲期耕作方式对连作花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27-29页
            3.1.3.1 脲酶活性第27-28页
            3.1.3.2 蔗糖酶活性第28-29页
            3.1.3.3 过氧化氢酶活性第29页
        3.1.4 冬闲期耕作方式对连作花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第29-32页
            3.1.4.1 有机质含量第29-30页
            3.1.4.2 碱解氮含量第30-31页
            3.1.4.3 速效磷含量第31-32页
            3.1.4.4 速效钾含量第32页
        3.1.5 土壤容重、孔隙度、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养分的相关关系第32-33页
    3.2 冬闲期耕作方式对连作花生植株性状的影响第33-34页
    3.3 冬闲期耕作方式对连作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第34-41页
        3.3.1 叶片光合特性第34-38页
            3.3.1.1 光合色素第34-35页
            3.3.1.2 净光合速率第35页
            3.1.1.3 蒸腾速率第35-36页
            3.1.1.4 气孔导度第36-37页
            3.1.1.5 胞间CO2浓度第37-38页
        3.3.2 叶片衰老特性第38-40页
            3.3.2.1 叶片SOD活性第38页
            3.3.2.2 叶片CAT活性第38页
            3.3.2.3 叶片POD活性第38-39页
            3.3.2.4 叶片MDA含量第39-40页
        3.3.3 根系活力第40页
        3.3.4 硝酸还原酶活性第40-41页
    3.4 冬闲期耕作方式对连作花生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第41页
    3.5 冬闲期耕作方式对连作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第41-43页
4 讨论第43-49页
    4.1 冬闲期耕作方式对连作花生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环境的影响第43-45页
        4.1.1 土壤物理性状第43页
        4.1.2 土壤微生物数量第43-44页
        4.1.3 土壤酶活性第44页
        4.1.4 土壤养分含量第44-45页
    4.2 冬闲期耕作方式对连作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第45-47页
        4.2.1 叶片光合特性第45页
        4.2.3 叶片衰老第45-46页
        4.2.4 NR活性及根系活力第46-47页
    4.3 冬闲耕作方式对连作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47-48页
    4.4 冬闲期耕作方式对连作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第48-49页
5 结论第49-50页
    5.1 冬闲期耕作方式对连作花生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环境的影响第49页
    5.2 冬闲期耕作方式对连作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第49页
    5.3 冬闲期耕作方式对连作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8页
致谢第58-59页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转录组的五个小麦族物种NBS基因家族系统进化分析
下一篇:氮和硒对不同甘薯品种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