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9页 |
1.1 植物抗病调控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1.1.1 病原菌的分类 | 第14页 |
1.1.2 植物的天然免疫调控系统 | 第14-18页 |
1.1.3 植物免疫反应调控信号的传递及响应过程 | 第18-21页 |
1.2 WRKY转录因子的研究 | 第21-27页 |
1.2.1 WRKY转录因子概述 | 第21页 |
1.2.2 WRKY转录因子的保守结构及结合位点 | 第21-22页 |
1.2.3 WRKY转录因子的具体分类与进化关系 | 第22-23页 |
1.2.4 WRKY转录因子的表达特性 | 第23页 |
1.2.5 WRKY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 第23-26页 |
1.2.6 WRKY转录因子在不同物种全基因组范围内的研究 | 第26-27页 |
1.3 WRKY转录因子参与葡萄抗病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27页 |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葡萄WRKY家族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 第29-50页 |
2.1 材料 | 第29-32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2.1.4 引物 | 第29-32页 |
2.2 方法 | 第32-34页 |
2.2.1 材料处理 | 第32页 |
2.2.2 VvWRKY家族基因的鉴定 | 第32页 |
2.2.3 VvWRKY家族基因的多重序列比较,系统发育树构建及聚类分析 | 第32-33页 |
2.2.4 VvWRKY家族基因的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分析 | 第33页 |
2.2.5 VvWRKY家族基因的串联重复、隔离重复事件分析及同线性关系图的构建 | 第33页 |
2.2.6 VvWRKY家族基因在巨峰葡萄各组织器官的表达分析 | 第33页 |
2.2.7 VvWRKY家族基因生物非生物胁迫处理及植物激素处理的表达分析 | 第33-34页 |
2.2.8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7页 |
2.3.1 VvWRKY家族基因的鉴定 | 第34页 |
2.3.2 VvWRKY家族基因的多重序列比较。 | 第34-39页 |
2.3.3 葡萄、番茄和拟南芥WRKY家族基因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及VvWRKY基因的聚类归属 | 第39页 |
2.3.4 VvWRKY家族基因的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分析 | 第39-41页 |
2.3.5 VvWRKY家族基因的串联重复、隔离重复事件分析及同线性关系图的构建 | 第41-44页 |
2.3.6 VvWRKY家族基因在葡萄各组织器官的表达情况分析 | 第44-45页 |
2.3.7 VvWRKY家族基因生物非生物胁迫处理后的表达情况分析 | 第45-47页 |
2.3.8 VvWRKY家族基因在不同植物激素处理后的表达情况分析 | 第47页 |
2.4 讨论 | 第47-49页 |
2.4.1 VvWRKY的鉴定 | 第47-48页 |
2.4.2 VvWRKY的结构组成和进化关系分析 | 第48-49页 |
2.4.3 VvWRKY的表达分析 | 第49页 |
2.5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葡萄VlWRKY58及其启动子的功能分析 | 第50-81页 |
3.1 材料 | 第50-52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50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0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50-51页 |
3.1.4 主要菌种 | 第51页 |
3.1.5 引物 | 第51-52页 |
3.2 方法 | 第52-57页 |
3.2.1 VlWRKY58cDNA的克隆 | 第52页 |
3.2.2 VlWRKY58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重组载体转化农杆菌菌株GV3101 | 第52页 |
3.2.3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遗传转化 | 第52-53页 |
3.2.4 转基因拟南芥株系接种白粉菌、灰霉菌及 Pst DC3000 | 第53-54页 |
3.2.5 拟南芥接种PstDC3000后菌落计数 | 第54页 |
3.2.6 接种病原菌后NBT染色 | 第54页 |
3.2.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 | 第54页 |
3.2.8 VlWRKY58启动子的克隆及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4-55页 |
3.2.9 VlWRKY58启动子及其缺失片段瞬时转化及GUS染色过程 | 第55页 |
3.2.10 VlWRKY58启动子及其缺失片段GUS激活活性分析 | 第55-56页 |
3.2.11 VlWRKY58酵母双杂交互作蛋白的筛选 | 第56-57页 |
3.2.1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7-77页 |
3.3.1 VlWRKY58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57-59页 |
3.3.2 VlWRKY58拟南芥转基因株系的获得及预处理筛选 | 第59-60页 |
3.3.3 VlWRKY58转基因拟南芥对白粉菌的应答响应 | 第60-62页 |
3.3.4 VlWRKY58转基因拟南芥对葡萄灰霉菌的应答响应 | 第62-65页 |
3.3.5 VlWRKY58转基因拟南芥对PstDC3000的应答响应 | 第65-66页 |
3.3.6 VlWRKY58启动子的克隆及元件预测分析 | 第66-69页 |
3.3.7 VlWRKY58启动子缺失片段载体的构建 | 第69-70页 |
3.3.8 VlWRKY58启动子及其四个缺失片段重组载体的转录激活活性分析 | 第70-72页 |
3.3.9 VlWRKY58酵母双杂BD重组载体的构建及毒性、自激活的检测 | 第72-74页 |
3.3.10 VlWRKY58缺失片段酵母双杂BD载体的构建及毒性、自激活的检测 | 第74-76页 |
3.3.11 VlWRKY58酵母双杂交互作蛋白的筛选 | 第76-77页 |
3.4 讨论 | 第77-80页 |
3.4.1 VlWRKY58的抗病功能验证 | 第77-79页 |
3.4.2 VlWRKY58启动子激活活性分析 | 第79页 |
3.4.3 VlWRKY58互作蛋白的筛选 | 第79-80页 |
3.5 小结 | 第80-81页 |
第四章 葡萄VaWRKY10及其启动子的功能分析 | 第81-103页 |
4.1 材料 | 第81-82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81页 |
4.1.2 主要试剂、主要仪器设备及主要菌种 | 第81页 |
4.1.3 引物 | 第81-82页 |
4.2 方法 | 第82-85页 |
4.2.1 葡萄中VaWRKY10灰霉菌诱导的表达分析 | 第82页 |
4.2.2 VaWRKY10cDNA的克隆 | 第82页 |
4.2.3 VaWRKY10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重组载体转化农杆菌菌株GV3101 | 第82页 |
4.2.4 VaWRKY10拟南芥的遗传转化研究 | 第82-83页 |
4.2.5 VaWRKY10无核白葡萄遗传转化的研究 | 第83-84页 |
4.2.6 VaWRKY10启动子的克隆及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4页 |
4.2.7 VaWRKY10启动子缺失片段载体瞬时转化红地球葡萄后GUS染色结果及GUS活性分析 | 第84页 |
4.2.8 数据统计分析 | 第84-8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85-100页 |
4.3.1 葡萄VaWRKY10灰霉菌的诱导表达分析 | 第85页 |
4.3.2 VaWRKY10cDNA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 第85-87页 |
4.3.3 VaWRKY10拟南芥转基因株系的获得及预处理筛选 | 第87页 |
4.3.4 VaWRKY10转基因拟南芥对葡萄灰霉菌的应答响应 | 第87-90页 |
4.3.5 VaWRKY10转基因拟南芥对白粉菌的应答响应 | 第90-91页 |
4.3.6 VaWRKY10转基因拟南芥对PstDC3000的应答响应 | 第91-92页 |
4.3.7 VaWRKY10基因转化欧洲葡萄无核白 | 第92页 |
4.3.8 VaWRKY10转基因无核白葡萄的PCR鉴定及RT-qRCR表达检测 | 第92-93页 |
4.3.9 VaWRKY10转基因无核白葡萄对灰霉菌的抗病性分析 | 第93-95页 |
4.3.10 VaWRKY10启动子的克隆及调控元件预测分析 | 第95-97页 |
4.3.11 VaWRKY10启动子缺失片段载体的构建 | 第97-99页 |
4.3.12 VaWRKY10启动子及其四个缺失片段重组载体的转录激活活性分析 | 第99-100页 |
4.4 讨论 | 第100-102页 |
4.4.1 VaWRKY10的抗病功能验证 | 第100-102页 |
4.4.2 VaWRKY10的启动子激活活性分析 | 第102页 |
4.5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创新点 | 第103-105页 |
5.1 结论 | 第103页 |
5.2 创新点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6页 |
附录 | 第116-123页 |
附表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作者简介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