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光波通信、激光通信论文

发射端控制与接收端控制的光频光纤精密传输系统的研究与比较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1.2 光频光纤远程精密传输的研究现状与方法第14-16页
    1.3 光频光纤传输方式第16-17页
    1.4 论文概述第17-19页
第二章 1557nm亚赫兹线宽稳频激光系统第19-55页
    2.1 PDH稳频技术的工作原理第19-22页
    2.2 FP光学谐振腔第22-40页
        2.2.1 FP腔参数与放置环境第23-26页
        2.2.2 FP腔的热噪声极限估算第26-31页
        2.2.3 FP腔的CTE测量第31-34页
        2.2.4 FP腔的振动敏感度测量第34-40页
    2.3 实验装置与系统测试结果第40-50页
        2.3.1 1557 nm激光稳频系统的实验装置第40-44页
            2.3.1.1 光纤位相噪声抑制系统第40-42页
            2.3.1.2 光功率稳定控制系统第42-43页
            2.3.1.3 激光位相调制与稳频伺服控制系统第43-44页
        2.3.2 1557 nm激光稳频系统性能评估第44-50页
            2.3.2.1 激光线宽测量第44-45页
            2.3.2.2 激光频率噪声测量第45-46页
            2.3.2.3 激光频率不稳定度测量第46-49页
            2.3.2.4 激光频率噪声贡献量评估第49-50页
    2.4 1557 nm激光稳频系统的应用第50-54页
        2.4.1 比对测试实验装置第50-52页
        2.4.2 线宽与频率不稳定度比对结果第52-54页
    2.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三章 基于发射端控制的光频光纤精密传输系统第55-84页
    3.1 光纤位相噪声抑制工作原理第55-60页
        3.1.1 光纤位相噪声抑制原理第56-57页
        3.1.2 传输光源线宽要求第57-58页
        3.1.3 传输光在光纤中的损耗补偿第58页
        3.1.4 光纤位相噪声抑制系统响应速度第58-60页
    3.2 75 km基于发射端控制的光频光纤精密传输系统第60-74页
        3.2.1 系统装置第60-64页
        3.2.2 位相噪声测量第64-70页
            3.2.2.1 位相噪声的分类第64-68页
            3.2.2.2 75 km传输系统位相噪声测量第68-70页
        3.2.3 75 km传输系统传递性能测量第70-72页
        3.2.4 75 km传输系统附加线宽测量第72-74页
    3.3 100 km光频光纤中继传输系统第74-83页
        3.3.1 中继放大系统工作原理第74-76页
        3.3.2 100 km中继传输第76-83页
            3.3.2.1 实验装置第76-77页
            3.3.2.2 中继跟踪性能评估第77-79页
            3.3.2.3 100 km中继传输位相噪声测量第79-81页
            3.3.2.4 100 km中继传输传递性能测量第81页
            3.3.2.5 100 km中继传输附加线宽测量第81-83页
    3.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四章 基于接收端控制的光频光纤精密传输系统第84-102页
    4.1 基于接收端控制的传输方案工作原理第85-87页
    4.2 25 km基于接收端控制的光频光纤精密传输系统第87-94页
        4.2.1 实验装置图第87-89页
        4.2.2 25 km光纤传递性能测量第89-92页
        4.2.3 25 km传输系统附加线宽测量第92-94页
        4.2.4 25 km传输系统位相噪声测量第94页
    4.3 50 km基于接收端控制的光频光纤精密传输系统第94-100页
        4.3.1 50 km传输系统传递性能测量第96页
        4.3.2 50 km传输系统附加线宽测量第96-99页
        4.3.3 50 km传输系统位相噪声测量第99-100页
    4.4 与基于发射端控制的传输系统的比较第100-101页
    4.5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02-105页
    5.1 总结第102-103页
    5.2 展望第103-105页
附录第105-109页
    A1:简称表第105-107页
    A2:FP参考腔各参数物理含义及数值。其中腔体材料为ULE,腔镜基片材料为ULE,腔镜镀膜材料为Ta_2O_5与SiO_2第107-108页
    A3:FP腔腔体、腔镜基片及其镀膜常用材料的一些参数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7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组密码算法和流密码算法的安全性分析
下一篇:1.5μm全光纤短脉冲激光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