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福州城市景观及热环境变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中文文摘 | 第7-13页 |
绪论 | 第13-23页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0.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0.2.1 城市景观要素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0.2.2 城市热环境 | 第16-18页 |
0.2.3 城市景观热效应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0.3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0.3.2 创新点 | 第20-21页 |
0.3.3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3-29页 |
1.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4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24-29页 |
1.2.1 数据源 | 第24-25页 |
1.2.2 遥感影像预处理 | 第25-26页 |
1.2.3 景观指数选取及计算 | 第26-29页 |
第二章 不透水面盖度变化 | 第29-43页 |
2.1 不透水面盖度提取及精度验证 | 第29-34页 |
2.1.1 不透水面盖度提取 | 第29页 |
2.1.2 精度验证 | 第29-30页 |
2.1.3 不透水面盖度及等级划分 | 第30-34页 |
2.2 不透水面盖度的变化特征 | 第34-41页 |
2.2.1 ISC的变化 | 第34-35页 |
2.2.2 ISC等级面积变化 | 第35-36页 |
2.2.3 ISC空间格局变化 | 第36-41页 |
2.3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植被覆盖度变化 | 第43-55页 |
3.1 植被覆盖度提取及等级划分 | 第43-45页 |
3.2 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特征 | 第45-54页 |
3.2.1 VC的变化 | 第45-48页 |
3.2.2 VC等级面积变化 | 第48-49页 |
3.2.3 VC空间格局变化 | 第49-54页 |
3.3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热环境变化 | 第55-71页 |
4.1 地表温度反演 | 第55-60页 |
4.1.1 单窗算法的计算公式 | 第55-56页 |
4.1.2 亮度温度T6计算 | 第56页 |
4.1.3 地表比辐射率计算 | 第56页 |
4.1.4 大气平均作用温度Tatm计算 | 第56-57页 |
4.1.5 大气透射率τ计算 | 第57页 |
4.1.6 地表温度反演结果及等级划分 | 第57-60页 |
4.2 热环境变化特征 | 第60-69页 |
4.2.1 热环境的变化 | 第60-63页 |
4.2.2 热环境等级面积变化 | 第63-64页 |
4.2.3 热环境空间格局变化 | 第64-69页 |
4.3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城市景观的热环境效应 | 第71-89页 |
5.1 景观要素的热环境效应 | 第71-79页 |
5.1.1 研究方法 | 第71-72页 |
5.1.2 不透水面的热环境效应 | 第72-75页 |
5.1.3 植被的热环境效应 | 第75-78页 |
5.1.4 不透水面与植被的综合热环境效应 | 第78-79页 |
5.2 城市景观格局的热环境效应 | 第79-87页 |
5.2.1 ISC格局与LST的相关关系 | 第79-83页 |
5.2.2 VC格局与LST的相关关系 | 第83-87页 |
5.3 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3页 |
6.1 城市景观要素及热环境的变化特征 | 第89-90页 |
6.2 城市景观的热环境效应 | 第90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个人简历 | 第105-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