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一、资料与方法 | 第15-21页 |
1 病例资料 | 第15-16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5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5页 |
1.3 分级标准 | 第15页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5-16页 |
1.5 排除标准 | 第16页 |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1 分组方法 | 第16页 |
2.2 治疗方法 | 第16-17页 |
3 观察指标 | 第17-18页 |
3.1 疗效观察指标 | 第17页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17-18页 |
4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8页 |
4.1 临床标准 | 第18页 |
4.2 CT标准 | 第18页 |
4.3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头部内伤”疗效标准 | 第18页 |
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8页 |
6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 第18-19页 |
7 伦理学要求 | 第19页 |
8 统计学处理 | 第19-20页 |
9 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二、结果 | 第21-32页 |
1 轻度组临床研究结果 | 第21-26页 |
1.1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 第21页 |
1.2 治疗前后两组GCS比较 | 第21页 |
1.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颅内压(ICP)比较 | 第21-22页 |
1.4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 第22页 |
1.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比较 | 第22-23页 |
1.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a+浓度比较 | 第23页 |
1.7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K+浓度比较 | 第23页 |
1.8 治疗14天后两组患者中医“头部内伤”疗效比较 | 第23-24页 |
1.9 治疗 7d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第24页 |
1.10 治疗 14d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第24页 |
1.11 治疗 7d后两组患者复查CT疗效比较 | 第24-25页 |
1.12 治疗 14d后两组患者复查CT疗效比较 | 第25页 |
1.13 1 个月后随访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比较 | 第25页 |
1.14 1 个月后两组患者门诊复查CT疗效比较 | 第25-26页 |
2 中度组临床研究结果 | 第26-31页 |
2.1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 第26页 |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GCS比较 | 第26-27页 |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颅内压(ICP)比较 | 第27页 |
2.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 第27页 |
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比较 | 第27-28页 |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a+浓度比较 | 第28页 |
2.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K+浓度比较 | 第28-29页 |
2.8 治疗 14d后两组患者中医“头部内伤”疗效比较 | 第29页 |
2.9 治疗 7d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第29页 |
2.10 治疗 14d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第29-30页 |
2.11 治疗 7d后两组患者复查CT疗效比较 | 第30页 |
2.12 治疗 14d后两组患者复查CT疗效比较 | 第30页 |
2.13 1 个月后随访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比较 | 第30-31页 |
2.14 1 个月后两组门诊复查CT疗效比较 | 第31页 |
3 安全性评价 | 第31-32页 |
三、讨论 | 第32-36页 |
四、结语 | 第36-37页 |
1. 结论 | 第36页 |
2. 不足与展望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附录 | 第40-46页 |
附录 1 | 第40-41页 |
附录 2 | 第41-42页 |
附录 3 | 第42页 |
附录 4 | 第42-43页 |
附录 5 | 第43-45页 |
附录 6 | 第45-46页 |
综述 | 第46-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