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孝德现代转化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1 传统孝德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 第14-26页 |
1.1 传统孝德的内涵 | 第14-17页 |
1.1.1 物质赡养 | 第14-15页 |
1.1.2 精神赡养 | 第15页 |
1.1.3 祭祖耀祖 | 第15-16页 |
1.1.4 传宗接代 | 第16页 |
1.1.5 移孝作忠 | 第16-17页 |
1.2 传统孝德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 | 第17-21页 |
1.2.1 传统孝德的产生 | 第17-19页 |
1.2.2 传统孝德的历史发展 | 第19-21页 |
1.3 传统孝德的历史作用 | 第21-26页 |
1.3.1 传统孝德的积极作用 | 第21-23页 |
1.3.2 传统孝德的消极作用 | 第23-26页 |
2 传统孝德的当代困境 | 第26-34页 |
2.1 传统孝德面临的时代变革 | 第26-28页 |
2.1.1 经济方式的变革 | 第26-27页 |
2.1.2 家庭结构的变化 | 第27页 |
2.1.3 科学技术的发展 | 第27-28页 |
2.2 传统孝德面临困境的思想根源 | 第28-30页 |
2.2.1 历史上对传统孝德的批判 | 第28-29页 |
2.2.2 传统观念与现代精神的矛盾 | 第29页 |
2.2.3 道德教育中孝德教育的缺失 | 第29-30页 |
2.3 传统孝德在当代的蜕变 | 第30-34页 |
2.3.1 传统孝德被边缘化 | 第30-31页 |
2.3.2 孝德意识被淡化 | 第31-32页 |
2.3.3 孝德实践被弱化 | 第32-33页 |
2.3.4 "倒孝"现象盛行 | 第33-34页 |
3 传统孝德的现代转化 | 第34-41页 |
3.1 传统孝德现代转化的可能性 | 第34-36页 |
3.1.1 亲子关系永远存在 | 第34页 |
3.1.2 孝德仍然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 第34-35页 |
3.1.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 第35-36页 |
3.2 传统孝德现代转化的原则 | 第36-38页 |
3.2.1 家庭伦理本位 | 第36页 |
3.2.2 重视精神赡养 | 第36-37页 |
3.2.3 树立平等观念 | 第37页 |
3.2.4 尽孝途径多样化 | 第37-38页 |
3.3 现代孝德的特点 | 第38-41页 |
3.3.1 鲜明的时代性 | 第38-39页 |
3.3.2 注重情感交流 | 第39页 |
3.3.3 突出民主与平等 | 第39-41页 |
4 传统孝德现代转化的实现 | 第41-49页 |
4.1 批判地继承传统孝德 | 第41-43页 |
4.1.1 摒弃传统孝德的糟粕 | 第41-42页 |
4.1.2 吸取传统孝德的精华 | 第42页 |
4.1.3 赋予传统孝德新的时代内涵 | 第42-43页 |
4.2 传统孝德现代转化的措施 | 第43-45页 |
4.2.1 加强现代孝德教育 | 第43-44页 |
4.2.2 营造弘扬现代孝德的社会氛围 | 第44页 |
4.2.3 用法律和道德的手段惩戒不孝行为 | 第44-45页 |
4.2.4 加强舆论监督和舆论宣传 | 第45页 |
4.3 强化新型孝德的社会作用 | 第45-49页 |
4.3.1 促进家庭和谐 | 第46-47页 |
4.3.2 维护社会稳定 | 第47页 |
4.3.3 增强民族凝聚力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