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公共性"问题和"村改居"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10-24页 |
1.1 "公共性"的概念 | 第10-13页 |
1.2 西方社会对公共性问题的研究 | 第13-16页 |
1.2.1 "公共世界"理论 | 第13-14页 |
1.2.2 批判理论 | 第14-15页 |
1.2.3 "合法至上"理论 | 第15页 |
1.2.4 "自然法"理论 | 第15-16页 |
1.3 东亚社会对"公共性"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3.1 关于"公共性"的演变历程 | 第16-17页 |
1.3.2 关于"公共性"的研究视角和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西方社会有关城市边缘地区开发、改造问题的研究 | 第18-19页 |
1.4.1 "边缘城市"理论(edge city) | 第18页 |
1.4.2 新城市主义 | 第18-19页 |
1.4.3 社区规划 | 第19页 |
1.5 国内对"村改居"的研究 | 第19-21页 |
1.5.1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 | 第19页 |
1.5.2 我国"村改居"的发展模式 | 第19-21页 |
1.6 国内学术界对"村改居"问题的研究 | 第21-24页 |
第2章 论文研究方法及个案介绍 | 第24-36页 |
2.1 论文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第24-25页 |
2.1.1 个案访谈 | 第24页 |
2.1.2 随机走访 | 第24页 |
2.1.3 文献调查 | 第24-25页 |
2.2 个案选择依据 | 第25页 |
2.3 H社区基本情况介绍 | 第25-30页 |
2.3.1 S镇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2.3.2 H社区概况 | 第27页 |
2.3.3 H居民委员会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2.3.4 H社区居委会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2.3 H社区"村改居"发展历程 | 第30-36页 |
2.3.1 农转非(2001年) | 第30-32页 |
2.3.2 "村改居"(2004年) | 第32-33页 |
2.3.3 旧村改造(2007年) | 第33-36页 |
第3章 "村改居"社区公共性的重构 | 第36-43页 |
3.1 交往的"二元性" | 第37-39页 |
3.2 社区管理的"二元性" | 第39-40页 |
3.2.1 信息传递的"二元性" | 第39-40页 |
3.2.2 管理内容的"二元性" | 第40页 |
3.3 资源分配的"二元性" | 第40-41页 |
3.4 居委会身份的"二元性" | 第41-43页 |
3.4.1 居委会身份界定不清 | 第41-42页 |
3.4.2 居委会工作人员身份界定不清 | 第42-43页 |
第4章 重构"村改居"农村社区公共性重构的建议 | 第43-46页 |
4.1 法律层面加强立法工作,为"村改居"提供法律保障 | 第43-44页 |
4.2 制度层面完善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的适应力 | 第44-45页 |
4.3 加强居委会内部建设,促进社区管理规范化运行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